在对外文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发现,西方艺术界在关注90年代中国当代美术时,其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情感记忆的塑造、作品中政治性话语表达的捕捉、全球语境下国际资本在中国本土市场的参与、中国传统观念和社会生活的符号变迁。本文亦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当代美术形象的论述。
一.历史——文化大革命的情感记忆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对立面而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孤立与封锁,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三十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语境与他者凝视十分清晰: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重开国门,与西方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西方对经历了十七年“与世界隔绝”的中国当代美术发展面貌及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充满了好奇。在此意义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在论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外文文献中多有关注。“要了解现在,必须了解过去。今天的中国,新艺术是由对历史的反思推动的,不论这种反思是明确呈现的还是内在隐含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大革命塑造了出生于40—50年代艺术家的生活经验和家庭记忆,同时国家的过去仍吸引着许多年轻艺术家。”[1]“中国前卫艺术家的年龄大多都在40岁左右,他们与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事件的关系是被动的。”[2]
文化大革命中,许多艺术家都受到了“隔离审查”和压迫,西方在审视中国当代艺术时,亦十分关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中国,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和本土艺术家群体在政治层面上的关系。
二.政治——作品中政治性话语捕捉
外文文献中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观点认为,中国当代美术真正进入西方人的视野,是在1989年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的普及程度是惊人的。虽然中国艺术家先前就已开始对当代实验艺术进行摸索,但直到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许多艺术家移民国外并在国外进行创作实践之始,中国当代艺术才开始受到西方的关注。”[3]
90年代以来,当西方艺术界(如艺术展览会,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等)都在追捧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他们选择的角度更多的是非艺术的。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艺术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流通机制,其所赋予的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交易及西方体制的支持,使艺术生产的循环有了可能。以张晓刚和岳敏君为代表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当代艺术体制所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标准像”,在于其对想象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系统更多的是社会学的,政治学的,经济学的,而不是古典意义上的那个“艺术”的。“张晓刚的作品巧妙的暗指毛时代以及文化大革命以来的中国人的情感,常规格式的黑与白,手工着色的块面,‘大家庭系列’在表现中国人情感记忆方面,是极具说服力的。这些典型的后1949年无产阶级的情感符号,被张十分到位地诠释了出来。”[4]“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继续吸引着市场,因为他们看起来很‘中国’——毛时代的媚俗,呈现的差异化带来吸引力。同时作为喻意性的绘画,它们是最容易商品化的艺术品。”[5]“中国艺术的生产扮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艺术可以作为艺术之外的东西进行交易,同时取巧那些关注中国艺术发展的西方艺术评论家。”[6]
三.商业——国际资本与本土市场的角逐
“中国当代艺术的某些方面现在更容易被西方接纳,这即暗示了西方的偏见,也表明了市场的需要。”[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各类国际大展中频频出现,并受到西方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当代艺术遂成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言者。在论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外文文献中,对跨国资本与中国艺术市场之间关系的分析占有较大篇幅,其对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的走红亦持有不同的看法。
Michael Goedhuis,专注于亚洲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和艺术品经销商,在伦敦和纽约开设画廊。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更加繁荣的局面才刚刚开始,他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西方一直致力于购买中国艺术品的博物馆并不仅仅只有一个,这只是刚刚开始。古根海姆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他们都在积极寻找。”Lorenz Helbling,香格纳画廊首席,他说:“中国艺术家正在不断创造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关于艺术被商业主义吞没了的说法,其实是夸大了。”“‘中国前卫艺术有双重边缘,它们在自己的国家被边缘化,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界也被认为是处于边缘的。’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断言不过是一种为了让中国前卫艺术穿透整个艺术界的营销手段。”另一种声音认为:“这样的价格合理吗?”Uli Sigg,前瑞士驻中国大使,拥有1500件中国当代艺术品,也许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收藏家。他认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泡沫即将到来。“在价格上涨的那一刻,我看不到任何东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市场。”
施瓦茨画廊经理Daine Singer,则站在文化保护的立场给中国本土艺术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评议:“为了走出以西方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和变化无常的时尚趣味,中国的艺术现场需要建设一些艺术基础设施,支持自己本土的画廊和艺术家。这也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艺术在今天的创造(撇开那些暂时性的和功能性的)将会是明天的遗产,为了阻止本土文化遗产流向国外,中国需要他们自己的私人收藏家和公共收藏机构……”
四.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符号变迁
“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文化都面临着来自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挑战,中国也不例外。掌握一些当代中国所遇到的问题,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透过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作为社会的观察家和评论家是如何认识社会的。”在中西不同的观看意识形态之下,西方观看中国当代艺术,往往会有选择地从作品中捕捉他们眼中的“中国”。(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