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类节目的基本内容是普及健康知识和保健方法,倡导、推广健康理念等。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很多这样的节目,办得比较成功的有央视的《健康之路》和《中华医药》。这些节目的出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处于现代社会的今天,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大了对健康的重视度。所以,电视健康节目自然而然成了观众最为喜爱和关注的节目之一。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类节目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局限,一旦媒体只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会损害到消费者的身心利益,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健康类节目存在的不健康问题
1)健康类节目的制作不够专业。因为我国对健康的重视与研究都起步较晚,而且在我国媒体严重商业化的形势下,节目制作人员的素质无法达到“既具有健康教育意识、以人人健康为传播的出发点,又具有医学科学知识和必要的传播与教育技能”的要求;
2)健康信息鱼龙混杂肆意传播。电视健康类节目创作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传播健康信息、提升观众的健康水平。但是,观众由于缺少专业知识和判断力,很容易被错误的不科学的健康信息所欺骗,电视节目强大的说服力一旦击溃观众的心理防线,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就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3)伪健康的信息传播层出不穷。在现存的健康类节目中,伪健康节目的比例逐渐增高,对于一些非权威媒体、没有多少收视率的地方电视台而言,制作以广告为目的的健康节目,是一种求生存的手段,而这些节目往往存在诸多的伪健康信息,危害消费者利益。
2 健康类节目怎样才能够更健康
2.1 权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实中影响节目收视率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节目的类型、题材、时段等。媒体工作者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作为一个原则性问题不能改变。目前,我国的媒体事业在寻找快速发展的道路,从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来看,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无视社会责任,更不能只顾自己发展不顾群众的利益。某些媒体放弃原则,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丧失。媒体追求经济效益与兼顾社会效益是不矛盾的,好的社会效益会增加经济效益;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媒体应该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不能牺牲群众的社会效益换取自身的经济效益。
2.2 健康节目发展的具体问题
节目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在内容、特色上下功夫。媒体的一些努力不过是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本文认为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只有定位准确了,才不至于走弯路。定位的首要任务是划定观看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以取得更高的收视率。健康类节目的观众主要有两类:一是病人,观看电视节目在了解健康知识和相关信息的同时,还能给生活带来乐趣;二是健康人群,这类人观看健康节目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他们大多具有乐观的精神态度,在他们眼中电视节目不仅是娱乐,还能给生活带来很多指导与启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这类观众的数量会逐渐增多。除了这两类主要的观众以外,还有一些流动性的观众,以收看此类节目为爱好,没有什么特别目的,只要节目做得好,他们便会定期观看,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第二,观众第一,内容为主。内容为王主,是办好一切健康类节目必须坚持的原则。观众第一并不是要单纯满足观众的口味,应该在观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引导观众。再者,健康类节目作为一种服务类型的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地调动起听众的积极性,才能使节目有质的飞跃。节目不仅能帮助观众解决具体问题,还要为观众和医生、医院等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为观众带来更大的效益;
第三,大胆创新,打造品牌。健康节目的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根据观众的喜好和心理的变化随时调整节目形式,创新不能“换汤不换药”,要有新鲜感。打造品牌,要从两个方面下手:质量和包装。其中质量应是品牌战略的重中之重。包装包括节目的宣传、片头、片花、片尾等多个方面。包装要遵循节目的整体风格,不放弃共性,同时努力发展个性。健康节目还有很多领域需要去发展创新,从而使节目的形式更多样;
第四,提高节目的公信力。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所以,为了增强健康节目的公信力,节目内容一定要是真实可信的。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不法分子钻空子,让电视媒体接受观众的监督,树立起节目的公信力。近年来,个别造假事件让我们提高了警惕。假新闻的出现、假消息的传播是媒体界的重大失误。假新闻假消息损害了观众的利益,也降低了媒体公信力,给健康类节目的发展带来很大阻碍。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健康类电视节目正处于发展期,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健康节目的发展带来困境,但我们应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分析。广大媒体和节目制作者应清楚地认识到:节目制作应着眼大局从整体出发,坚决履行对观众和社会的责任,在传播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健康类节目更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玮,抗文生.论电视健康传播与媒体责任[J].现代视听,2008(11).
[2]周安心.健康类媒体如何服务读者[J].新闻前哨,2008(1).
[3]杨再华.伪健康传播与公民媒介素养[J].新闻记者,2005(4).
[4]王健.媒体的伪健康传播及其治理[J].现代传播,2006(5).
[5]张朋飞.伪健康传播与媒体责任[J].青年记者,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