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活家庭》的热播看儿童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陈琰 发表于:2010-11-17 10:36  点击:
【关健词】儿童剧;接受心理;受众心理;认知次序
近期《乐活家庭》在各电视台热播,但是在先期宣传上,众多媒体没有一个将它定义为儿童剧。一个好的作品出来却因为宣传得不到位,而错失一个大的收视群体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笔者认为长久以来对于儿童剧的界定模糊是造成媒体宣传错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儿童剧概念界

近期三部儿童情景喜剧《无敌三脚猫》《万卷楼》和《乐活家庭》相继推出,在各个电视台热播,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孩子们不用还依靠20年前的一部《西游记》撑过一个长长的暑假了。中国是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但真正拍给小朋友看的儿童剧屈指可数,能赢得小朋友好感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几部片子的成功给儿童剧创作带来一些起色,至少是一条新思路,几年前,《家有儿女》的爆红为一直衰败的儿童剧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今,该剧制片方再次出击,打造了号称“升级版《家有儿女》”的国内首部绿色家庭情景喜剧 《乐活家庭》。强大的演员阵容,王牌监制,让人有理由相信本片能再创辉煌!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各台在先期宣传上,大家把它定位成情景喜剧,甚至有的写成家庭教育片。可是偏偏没有一个将它定义成为儿童剧。这在开始的宣传上就把一个大的收视群——儿童分离了出去,一位家长说,刚在屏幕上看到这个片子时,以为和某些影片一样,以儿童说成年人的事,所以没让孩子看,可是收看几集后,却觉得此片短小精悍,轻松活泼,每集都深入浅出,说明一个道理,所以给孩子看了,没想到孩子很喜欢。
  当下的电视荧屏,适合儿童收看的片子本来就不多,小观众只有选择和家长一起观看成人剧来满足收视需求。当前,国家及省市级不少电视频道,纷纷以首播剧、独播剧来提高收视率,然而所选剧目多具有以下明显特征:情感丰富、离奇悬疑、视角奇特、视觉刺激、篇幅冗长等。这些电视剧要么以戏说方式展现历史事件,要么以别样角度讲解婚恋生活,要么是扣人心弦的警匪斗智或谜团重重的富商涉案等。儿童能否不被过早成人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好的作品出来却因为宣传得不到位,而错失一个大的收视群体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但是,长久以来对于儿童剧的界定模糊也是造成媒体宣传错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底什么是区分儿童电视剧和成人电视剧的标尺?儿童电视剧究竟该如何定义?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儿童电视剧的创作。
  1987年“首届儿童电视剧理论研讨会”后,儿童电视剧理论研究专家把作为儿童电视剧受众的“儿童”年龄范围定在了3~16岁:“把儿童划分成幼儿(3~7)、儿童(8~12)、少年(9~16)三个档次,这是国内教育界、儿童文艺界公认的了……”①然而,这一“公认”的范围未免有失偏颇。
  首先,当时儿童年龄范围的划分以及儿童电视剧三大类别的划分(幼儿题材电视剧、儿童题材电视剧、少年题材电视剧),所引用的理论依据大都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次序和心理结构发展的研究结果,即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可分为早期——前运算阶段(2~8)、后期——具体运算阶段(8~12)、青春期——形式运算阶段(9~16)三个阶段”。②如上文所言,皮亚杰的研究对象是儿童认知心理及其发展,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三者是儿童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中较重要的三个阶段,却非全部的“儿童”阶段。事实上,“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③这一阶段因为儿童只能协调感知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故常被引述者忽略。而当儿童过了形式运算阶段之后,他的认知能力接近成人,便不再有大的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已经度过全部的儿童时期。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儿童电视剧主要受众的“儿童”并不仅限于3~16岁的范围。
  其次,造成这一偏差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当时(20世纪80年代)为国产儿童电视剧发展阶段所限,中国还没有出现为婴儿期儿童(3岁以下)拍摄的电视剧,世界范围也几乎没有。现在,这个观点应当得到进一步完善。虽然目前国内仍然没有这个年龄段的佳作问世。但是由英国BBC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制作的儿童电视系列喜剧《天线宝宝》,已经风靡全球40多个国家,配成70多种语言在170多个电视台播出。其面对的主要收视群体就是6个月(据美国尼尔森受众测评中心调查,6个月的婴儿已能对电视中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做出反应)到3岁的幼儿。《天线宝宝》的成功,从实践上拓宽了儿童电视剧的受众群体。所以,笔者将儿童电视剧受众的“儿童”年龄范围下限定在6个月,上限则依照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条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定在18岁,这一上限,亦能满足儿童心理学对青年初期儿童的年龄定位。
  判断一部作品是儿童的还是成人的,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当碰到具体作品的时候,却容易纠缠不清。在儿童电视剧创作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主创人员认为,儿童电视剧是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这种看法给创作和理论研究带来了两种不科学的观点:其一,只要是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统统是儿童电视剧;其二,只有以儿童和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才是儿童电视剧。
  第一种观点把儿童电视剧的尺度定得过于宽泛,未能正确认识到儿童电视剧的主要受众或称主要收视对象应该是儿童,判断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儿童电视剧,要站在“儿童本位”——从儿童的角度考虑儿童的接收尺度。并非凡是描写儿童和儿童生活的都是儿童电视剧,一些电视剧以儿童生活为题材或者以儿童为主人公,实际上主要受众却是成年人。此类电视剧多以儿童的成长、儿童的生活环境及所关联的社会问题为内容。例如1987年由河南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名声》,这个沉痛的故事,其实是借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来谴责和抨击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思想。片中用了很多隐喻性的镜头,如村口那两个高高矗立的神灵般的土堆,象征着封建文化的一把大枷锁,把人们的精神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如此沉重的题材加上沉郁的风格,难以满足儿童观众在观赏电视剧时的审美需求。《名声》的导演也曾经在导演阐述中声称:“这部剧是以一个孩子做主人公,但他不是纯粹的儿童片或者说他未来的主要接受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大人。”④
  再比如前几年在荧屏上热播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少年黄飞鸿》等剧目,主人公都是十几岁的儿童,其轻喜剧风格和充满悬念的故事也吸引了一大批儿童观众,这些也不是儿童电视剧,应该算传奇剧、戏说剧。由此可见,并非所有“关于”儿童的电视剧都是儿童电视剧。这种情况在其他的儿童文艺作品中亦较为普遍,例如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主人公是儿童,叙事视角也是儿童的。影片通过英子的眼睛看到了小偷、宋妈、疯女人三个小人物的悲剧。但是三个悲剧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小主人公英子不能理解,儿童观众也无法理解,而成人确是可以理解的。还有影片流露出来的感人至深的“淡淡哀愁”,更是儿童无法体会的,更能契合成人的怀旧心理,与他们产生共鸣。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