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展现了什么

来源:nylw.net 作者:张桂红 发表于:2010-11-17 10:30  点击:
【关健词】《拆弹部队》;优越感;使命感;救世主;种族歧视
《拆弹部队》通过拆弹战士詹姆斯上士在3连历行拆弹38天的过程,展现了优越感与使命感仍然是美国人的特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伊拉克战争;同时还为美国人争得了“光荣”,给人以美国是救世主的高大形象。该片还通过白人詹姆斯与黑人桑伯恩的关系与对白,说明黑人通过自己

正如编剧马克•鲍尔说:“《拆弹部队》将是第一部以一种极为精确的方法还原了美国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真实经历的电影作品,我们都希望它能够展示出在CNN中看不到的一些新闻片段。”①该影片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尤其是爆破现场的拍摄逼真细腻,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不完全赞同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所说,“我的电影与政治无关,当然我也没兴趣给政府说教……我只想通过一种能够记忆的方式,向那些勇敢无惧的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成员们致敬,他们所从事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很多时候,他们都在我们与灾难、爆炸之间,竖立了一层惟一的保护屏障,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此而感谢他们吗?”首先肯定的是,我们应该向这些英雄表示感谢与敬意;其次,这部电影没有向政府说教,但是该部电影却反映出美国人的优越感和使命感已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的一种特质,这从某种程度上肯定了这场战争。因为美国士兵在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抢救他人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性。笔者认为,该片还展示了美国种族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同时为美国人在伊拉克战争中赢得了“光荣”。
  一、优越感与使命感仍然是美国人的特质
  战争的过程越激烈越残酷,人性就会表现得越彻底越精彩,人的处境及命运的展现就会更加接近于电影艺术本身。这一点在《拆弹部队》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影片一开始就是,汤姆森被炸死的场景:****炸碎近处水泥建筑飞向远方,平地的石块被强大的冲击波抛向空中,附近的废旧汽车也在剧烈颤抖,汤姆森中士向前方猛的俯冲,两腿被抛到半空。拆弹部队在如此危险环境下作业,能更好地展现人性的伟大,个人英雄主义的崇高。
  进入21世纪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一个突出的文化主题,对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做出英勇牺牲一代的颂扬。对他们的英雄主义、使命感都展现在畅销书与电影中。比如汤姆•布罗考的《最伟大的一代》、詹姆斯•布雷德利的《父辈的旗帜》以及《巴顿将军》《拯救大兵瑞恩》等。[1]并且美国人的优越感与使命感也得到充分的展现,正如康马杰描述,“美国人完全生活于新世界,这里得天独厚,无比富饶,因而形成一种夜郎自大的信念,确信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每一个横渡大西洋——很少走别的路到美国来的移民,在想象中也确信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对美国人来说,辽阔的荒野确是可以任意驰骋的乐园,他们轻视其他国家和民族几乎达到旁若无人的程度。早在18世纪90年代,德朗考特公爵就发现美国人有一种想法,认为‘除美国人外,别人都无所谓有才能’,认为‘欧洲人的智慧、创造力和天才早已枯竭’。甚至于他们认为“华盛顿可以与希腊和罗马的英雄相比;布伦海姆和滑铁卢战役算不上什么,远不及萨拉托加和约克敦战役。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优越,也就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这种自命的优越感随之产生一种天然的使命感……”[2]由这种优越感派生出强烈的民族使命感,认为美利坚民族是上帝的选民,负有天赋使命,去拯救处于危险之中的人们。《拆弹部队》对美利坚民族的使命感描述得非常深刻,是二战中优越感和使命感在伊拉克战争的延续,多少能给反战的美国人精神上一点慰藉。“虽然我们在伊拉克耗费了数千上万亿美元的财富,失去数千美军的生命,但是我们是替上帝在伊拉克救生灵于水火之中。也可能短时间看不到胜利,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还是救了许多的性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想法很符合美国人以正义之师自居的心理。
  詹姆斯在一个恐怖组织窝点发现贝克汉姆的尸体时,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为了不炸掉贝克汉姆的尸体取消了引爆,拆除贝克汉姆体内的****,然后将尸体抱着走出。这里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也塑造了美国大兵的英雄形象,很好地描绘了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人性完美的追求。随后,为了追查贝克汉姆的死,詹姆斯用枪逼迫卖DVD的摊主将他送到贝克汉姆的“家”,结果见到的是大卫教授,詹姆斯被卖DVD的摊主骗了。当詹姆斯询问当地友军卖DVD摊主是不是恐怖组织成员时,他们却说不是,是合法居民。恐怖组织极度丑恶,杀死儿童,将他们做成人肉****,当地部队与他们同流合污,这些都衬托出美国的军队才是真正的正义之师,美国人的人性才是至高无上的。詹姆斯的责任感更是美国人优越感与使命感的延伸。
  这使得美国人再一次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帜,欲救世人于苦难之中。在二战世界性灾难面前,在美国人看来,只有美国能背负这一使命与责任,并认为事实上的确只有美国才能拯救全人类。《拆弹部队》也展现了类似的信息,在恐怖事件时有发生的今天,欲解救处于这恐怖危险之中的世人,只有美国能承担起这一使命与责任,并认为只有美国或者说在美国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地与恐怖主义一直战斗下去,才能真正地维护世界和平。而美国大兵正是维护人类完美追求的神圣形象的化身,是拆除屠杀生灵万恶之源****的无畏光辉之神转世,成为死亡与我们之间惟一的保护屏障。那没有结果的结局更是让人深思,暗示着世界丑恶的恐怖袭击没有停止,美国大兵的神圣身影必将永久地存在下去,不仅仅让“维护人类安全的使命感”成为美国大兵的习惯,也会成为我们其他人的心理习惯!
  二、种族歧视有所缓解
  美国的《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3],但美国崇尚的人权首先是至高无上的白人人权,而“非我族类”的所谓“劣等民族”实际上得不到平等的权利。美国强烈的种族偏见,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自由移民——白人的局限性和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清教徒的种族优越论偏见。”[4]也正如英国诗人所写的那样,非洲人是“黑色丑陋的鬼怪”,而英国人则“像上帝本人”[5]。因此,在描述二战的许多影片中黑人与其他有色人种在影片中出现不多,一般只会作为白人的陪衬穿插在影片中,尽管参加二战的黑人数量不少。如:斯皮尔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人小分队”设置了一位黑人士兵,但他也不幸成为第一个牺牲者;还有《风雨者》中充满白人文化之上的底色,印第安人的流血牺牲只是赢得了白人的认可,忽略了印第安人本身的价值以及对二战的贡献。
  《拆弹部队》中三人组成的拆弹小组,队长桑伯恩就是一位黑人,他是一名坚毅且经验丰富的老兵,比较实际、很有才华、无惧一切。这对黑人在伊拉克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詹姆斯去爆破点捡回自己的手套时,桑伯恩有了杀死詹姆斯这个“强人”的想法,这从侧面表现出他们每天面对死亡威胁的恐惧,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狂人”詹姆斯的许多冒险做法很是反感,也有暗示詹姆斯最终必会牺牲于这种冒险的意图(电影里没有表现)。这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黑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白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他们看问题比较清醒,没有优越感,考虑事情比较实际,比如如何将自己面对的危险降到最低这一现实;而詹姆斯很像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虽然面对死亡的威胁也很恐惧,但是最终还是被他骨子里的优越感、使命感将自己置身于想象出来的神话中。正如桑伯恩与詹姆斯一段对话那样。桑伯恩问,“当你每次穿上拆弹服,每次我们出勤去面对死亡,拿自己的命去处理这些事情时,你都清楚我们随时会死去,是不是?”詹姆斯回答,“是的,是这样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桑伯恩也说,“我也不知道。”这里想说的是,为什么詹姆斯明明知道处理不了时,仍然坚持到最后一刻,让他和他的战友置身于更加危险的处境。这是詹姆斯性格方面的缺陷,也是美国人传统已久的优越感和使命感的延续。最后,桑伯恩与詹姆斯如同兄弟一样叙说自己的心里话,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黑人得到一定的肯定,种族矛盾在逐步淡化。最起码讲,黑人在伊拉克战争中所作的贡献得到了肯定,相比较于二战影片先进多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