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车》的跨文化化解读(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康兆春 发表于:2010-11-17 10:17  点击:
【关健词】《撞车》;太平洋文明;跨文化化
在这个大杂烩式的新型文明中,倘若只是放大冲突和差异,强调身份的独特性和排他性,它最终也只能陷入一种无政府的混乱无序状态,更无法成为21世纪美国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影片中,韩国人、菲律宾人和中国人所代表的亚洲文

  在这个大杂烩式的新型文明中,倘若只是放大冲突和差异,强调身份的独特性和排他性,它最终也只能陷入一种无政府的混乱无序状态,更无法成为21世纪美国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影片中,韩国人、菲律宾人和中国人所代表的亚洲文化,白人所代表的“主流”文化、黑人文化以及莉雅所代表的拉丁文化、墨西哥文化、波斯文化逐一登场。他们之间以碰撞开始,却以一种平静的方式结尾。一种心灵碰撞之后的积淀,一种萌发于自身经历的反思,最终使他们能够跳出自我的框架——一种文化价值框架(frame),进而观察生活,推己及人。这种跳跃式的进化,充满了戏剧色彩,也具有理想色彩,但却不会显得与现实生活突兀。影片中,简对自己的遭遇作出了几乎歇斯底里的呐喊:“我每天都生气……我最生气的是我不知道为什么生气。”身为上流社会的白人,简表征了传统的欧洲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根基,她的一声呐喊,可谓不单单是对自己生活遭遇的发泄:自己的车被黑人小混混抢走,家里雇佣了一个有纹身且有流氓嫌疑的墨西哥锁匠,粗心菲佣玛利亚也不让她省心,园丁也让她操心。她的这种无奈更应该理解为:当白人文化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时,当白人生活周围充斥着种种深色肤色、有着不同信仰、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时,白人的失落茫然在导演的镜头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历经生活、心灵洗礼之后,她抱着玛利亚说道,“玛利亚,你才是我最好的朋友。”简这种超乎文化身份的所为,是对导演超越文化身份藩篱的最好诠释。而白人警察瑞恩,虽然自己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当他看到出事之后陷于车里的克里斯汀娜随时有可能失去生命时,他挺身而出,钻进车里,奋力把她救了出来,在克里斯汀娜不让瑞恩碰她时,瑞恩说道:“你相信我,这次我不会伤害你的。”当惊魂未定的克里斯汀娜附在瑞恩身上时,百感交集。一切恩怨,一切种族歧视,在生命的力量前都显得如此之渺小,导演把镜头特写给了瑞恩,而此时超越种族偏见的瑞恩,是如此的伟岸。波斯小店老板以为锁匠丹尼尔的女儿就是上天派来拯救自己的天使,终于洗去了自己的仇恨愤懑。黑人小混混大无畏地在唐人街放走亚洲偷渡客,并塞给他们40美元吃饭。对于导演在片中刻画的此类事件,不逐一而数。
  导演在片中着力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上述事件,与其说是在放大人性中美好的共性一面,不如说导演是在表达一个超越种族、文化、民族和宗教的宏大理想。在洛杉矶这个城市,时间和空间已经被认为分割成块状:韩人街、唐人街、小台北、小西贡、小东京、韦斯特伍德(Westwood)的伊朗社区、好莱坞的亚美尼亚社区、东洛杉矶的墨西哥人聚集区。这一小块块的不同种族的社区,通过代代移民的相传,它们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观念。在社会发展中,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空间、文化身份在日益变化,文化壁垒在这里已经失去它该有的效应,正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它们在碰撞中成长发展。在这里,传统的东西划分已经显得不合时宜,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也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诚如导演所做的人物刻画,在人性丑的一面背后,更有人性善的一面,人性背后透露着文化的光芒。导演的这种创作思维,在笔者看来,恰如其分地暗合了跨文化化的一些准则。
  三、跨文化化
  在认识跨文化化之前,厘清一些相关的文化术语显得极为重要。作为环太平洋文明的一个城市,洛杉矶可以说孕育了不少曾经流行于美国的文化名词,如:双文化(biculture),多元文化(multiculture),跨文化/交叉文化(cross-culture),文化大熔炉(culture melting pot),文化色拉碗(salad bowl)等。多元文化往往指承认美国社会中移民和少数民族的地位,承认他们独特的文化,并在教育中灌输不同的文化理念,使学生学会从他者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看待人生。文化大熔炉主要的一个观点是一个国家的身份应该建立在统一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是文化“大一统”思维的表现。这些概念都存在一个缺陷:对文化交流消弭文化差异的乐观态度。它们同时也是文化一元思维的论调,背后都设定一个终极文化框架或者说文化参照物:以欧洲为中心的英美文化(Anglo-Saxon culture)。可以说对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态度决定了这些概念和跨文化化之间的区别。在新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的交往,不管是跨文化交流、文化借用和文化联姻,它们的一大前提就是公正、公平和尊敬。[3]
  较以往任何一种跨文化观念不同的是,跨文化化指涉的是一种文化间动态的关联,它是环太平洋文化的衍生物,它结合了儒家文化观、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哈贝马斯的文化观。传统的多元文化、跨文化概念,多有多元之名,没有多元之实。受早期美国跨文化研究的影响,这些概念的诞生也大多带有依附性和从属性,它们多服务于一些政治外交目的、经济目的等。这些概念,往往是以一种文化为主导文化,以这种文化为基准,灌输一些跨文化的技巧,使其他文化接受主导文化;这些概念背后的研究模式,也往往是对于文化做一些静态描述,趋于做一些特征的归纳总结,而这些概念也容易导致民族中心思想,容易导致种族偏见,强化原型,思维定式。简而言之,它们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文化一元论为基调,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认为最终可以实现文化的大一统。跨文化化认为,文化之间的交往是动态变化的,任何的静态描述都不足以充分展示文化之间交往的实质;而文化也是反对进行归纳的,发展变化使得归纳往往苍白无力。无视文化间差异的存在,无疑就等于从一开始就扼杀了文化善意的交往。因此从新马克思主义那里,跨文化化汲取了它的文化无特权思想,它认为在交往中,一种文化不能凌驾在另外一种文化之上,文化交往的平台是平等公正的。而在东亚文化中,孔子的思想影响最大。《孔子•子路篇》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强调的是异质文化的和睦共处,是多样性的统一。跨文化化思想汲取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思想,和谐但也允许差异的存在。哈贝马斯认为,单个的主体必须在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中使自己与他者照面,[4]从哈贝马斯的间性思想中,跨文化化认为一种文化要在他者中观照自己,在他者的话语中实现自我的理解,从主体间性观照交往的文化主体,要抛弃工具理性,回归实现生活,建立理性交往世界,从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出发搭建沟通的桥梁。跨文化化概念,本身就凝聚了东西方文化智慧,它着眼于交往的当下现实,却面向文化交往的理想将来,虽具有理想的色彩,却始终具有实现的可能。
  新移民来到洛杉矶之后,他们会诧异地发现,自己无需像白人那样说话、行事,他们都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空间。正如影片所展示的那样,每个种族,每种宗教,都在洛杉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如果这个城市缺乏一个包容的文化空间,那么冲突将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一个巨大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的管理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语言、思维和价值观的不同使洛杉矶的每个市民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冲撞给他们带来的意义。这是一次城市喧嚣背景之下,不同文化主体的冲突,他们没有选择在这个文化空间相互争夺,而是在共有的大空间下保护自己的身份所需要的空间,而他们也认识到了这个文化的空间不是封闭的,它也无法封闭,它处于开放中,动态变化中,它的边界在消融中生成,在生成中消融。影片告诉我们,要对生活中文化多元有清醒的认识,务必要现实地从冲突开始,一如片中导演所做的各种冲突的描摹。冲突是差异元素的相互作用,是主体关联的一个节点,用冲突之网来编织和谐全景才是导演的目的。在跨文化化看来,导演是对洛杉矶的多元文化空间做了正确的把脉,对于冲突的现实存在做了客观的描述。而在这些敏感的话题背后,导演对冲突之间的调停做了一种源于文化间的努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