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体风格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是纪录片,也是科幻片,而且正如前文所述,它的科幻仅是由影片假想的前提赋予的,而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所以并不会影响其作为纪录片的真实性。 但是,科幻的元素需要电脑的特效,这也是
(三)文体风格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是纪录片,也是科幻片,而且正如前文所述,它的“科幻”仅是由影片假想的前提赋予的,而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所以并不会影响其作为纪录片的真实性。
但是,科幻的元素需要电脑的特效,这也是该片文体风格的最大特点。有真实图景的嫁接,如狮子在无人的公路上奔跑;有在真实画面的基础上加特效的,如布鲁克林大桥的扭动和断裂;也有完全由3D技术制作的虚假场景。传统电影拍摄时镜头的推拉摇移已被完全掩盖在了这些特效的耀眼光晕下。
三、对国产纪录片的启发
(一)故事情节方面:多视角选取题材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可追溯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试播当天播出了广义上的纪录片《到农村去》。“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没有本质的区别,适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进行宣传的需要,发挥着宣传、教育的功能与价值。”[4]现今,纪录片创作者在国内都还存在一种分类,即体制内与体制外之分。
其实,国内的纪录片完全可以回归到纪录片“纪录”的本初——展示自然的丰富样貌、科技的新兴动态,就如同《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展示给我们一幅幅自然的图景、一个个文明的标志。我国是野生生物资源大国、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不断提升的科技强国,题材优势使纪录片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大展拳脚。近年来,滇川疆等地已涌现出部分纪录片人凭借地利优势和创新精神,抓住野生动植物题材进行艰苦创作,使成批佳作走向了市场并在国内外获奖。
(二)故事叙述方面:脱离“绝对真实”束缚
上个世纪80年代后,现代意义上的“纪实”改变了宣教式纪录片的创作形态,然而这种“纯纪实”的创作又过分强调“原生态”而忽视了主观作用。实际上,纪录片的纪实性不等同于真实,它宽容接纳除虚构之外各种表现性元素。因此,对“真实”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完全可以是开放式和多元化的,虚拟影像同样可以适度拿到纪录片中来用,《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不过,虚拟手法可以作为纪录片的一种表达真实的策略,但不能滥用,也不适用于所有题材。如果以虚拟作为纪录片的主要手段,以虚构的情节冲突来博取受众眼球,那就是伪劣的真实。
除了把真实伪装成虚拟、用虚拟表现真实之外,《人类消失后的世界》作为一个具有科教性质的纪录片,其故事叙述中体现的趣味性也值得一提。其实,我国的纪录片已逐渐有了这方面的倾向。央视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经索福瑞调查显示,观众流入率居央视第一、流失率为最后一名,其原因也许就在于片子当中融入了娱乐化的理念,把地理、历史、人文、自然科学等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娱乐理念拥有着无限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趣味性与知识性、观赏性与文化性的不露痕迹的结合中即可创造强大的市场效应。
(三)文体风格方面:制播技术进一步发展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对高品质纪录片的衡量标准就是三点:一是巧妙地讲述故事,二是精美的画面,三是高超的技巧和明快的节奏。国外科学探索类纪录片所开创的创作模式充分展现了纪录片的娱乐化发展倾向——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和数字特效为代表的虚拟影像的全面介入,这一娱乐化的创作模式也已为国内的纪录片创作者所借鉴。例如由中央电视台制作完成的第一部手绘纪录片《大唐西游记》,全片甚至没有一个实地拍摄的镜头,总时长90分钟的影片全部由手绘后经由CG处理的画面所构成,虚拟的影像使整部纪录片呈现出瑰丽无比的视觉效果。
相信随着创作观念的日新月异、叙述技法的不断学习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纪录片能够凭借其创新的叙事模式站稳国内市场、扩大国外市场,最终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三丰收。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博德威尔.叙事的原理[A].媒介研究的进路[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600.
[2] [美]克瑞斯琴•汤姆逊.电影艺术导论[A].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7.
[3] 吴斌.后现代叙事法则渗入纪录片:真实不是目的了?[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12/06/content_2300099.htm.
[4] 冷冶夫,刘新传.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50年——思维、形态与路径的轨迹变迁[J].当代电视,2008(07).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