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台湾无线电视业并非一开始就呈现出这种群雄混战的局面,而是由“中视”、“台视”、“华视”三大巨头把持,分别属于党(国民党)、政(台湾省政府)、军(“国防部”)三个机构的电视台,在台湾并称“老三台”。由于“频率冻结”政策,这三家电视机构缺乏足够的竞争对手,处于一种优势垄断地位,所以三家电视台的利润都极为丰厚。“据统计,这三家电视台的广告收入,1991年为175亿新台币,1992年跃为217﹒4亿新台币。到1993年因获利甚巨而成为众矢之的,为社会各界所诟病。” “老三台”雄踞台湾多年。
一、蔡同荣的第四家无线电视台之梦
解严后,“老三台”三足鼎立的稳固地位渐渐松动,数百家有线电视台蓬勃发展。“1993年一直被列为非法存在的有线电视获得合法化,禁办电视台的法规也被取消,全岛范围的电视网由原来的三个增加到五个,到1998年台湾已有140多个有线电视系统,每个系统播出70到100个频道。”
1994 年1月28日,“行政院新闻局”开放第四家无线电视频道,当时长期致力打破 “老三台”垄断的民进党蔡同荣创办的“民间传播公司”与张俊宏所属的“全民电通公司”都提出了申请。因竞争激烈,为了增加竞争实力,两家公司相互协商后合并成立了“民间全民联合无线电视公司筹备处”,并于同年6月30日正式向新闻局提出申请。1997年6月11日,民间全民电视公司,简称民视,正式开播,蔡同荣担任董事长、张俊宏担任副董事长。
二、民视的民进党性质
民视,一直以来号称是台湾第一家纯民间资本的无线电视台。民视公司官方网站如此介绍自己:
由于民视以传承台湾本土文化为使命,誓言在当时几近“一言堂”的电子媒体中扮演中立、公正的清流角色,社会大众期盼殷切,使得民视甫成立即吸引七千余名发起人,募得十六亿余资金,并于短短八个月内由近三万股东增资至四十亿元。历经三年的艰勤筹备,台湾第一家无线电视台于焉诞生,并以“来自民间,属于全民” 的理想,以开创台湾电视新纪元的神圣使命自许,大步迈进。
但因民视的两位建台元老蔡同荣与张俊宏都是民进党代表人物,且民视开播之后在政治上力挺民进党,所以其新闻报导的客观性受到社会质疑。从民视董事会的成员名单,也可知民视是民进党的重要喉舌。号称属于民间的无线电视台——民视,沦为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工具。
三、民视的本土化路线
台湾电视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在同行同业中突出重围,提升知名度,各媒体无不使尽浑身解数。标榜由民间力量自主组织管理的民视,大力推行“本土化”的路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爱台湾原则
民视董事长蔡同荣曾在《民视与我》中说到,“民视的设立,就是为了要确保台湾不被中国并吞,民视要让台湾人爱惜台湾;万一中国攻打台湾,台湾人才晓得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因此民视要加强宣传台湾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换言之,民视要培养台湾人的爱国主义,所有节目与新闻内容,都不能违背偏离这个原则。”在台湾进行得轰轰烈烈的“党政军退出媒体”运动中,蔡同荣是最大的呼吁者,他一开始便是“老三台”话语集权的最大反对者,但他也是对这场运动最大的不配合者,作为民进党代表人物的他,坚持不退出民视,并认为“目前台湾的媒体有五个问题:中资介入的可能性、电子媒体财团化、国民党尚未退出媒体、政治人物主持节目、民视的问题。他宣称,在这五个问题中,他担任民视董事长对整个媒体环境来说是影响最轻微的,也就是说,前面四项对台湾媒体的残害远比他来得巨大。他表示,这五个问题应该同时解决,不能只拿他这个最枝微末节的东西来开刀。”
(二)去中国化
民视的特点在于主要以闽南语(即台语)和客家话等语言为广播语言,是李登辉等人在提出“本土化”等“去中国化政策”后所发展起来的。
一直以来,蔡同荣不断强调“要公平,公正报导各党派、各族群的新闻”,但在《民视面临新挑战》的文章中他又强调,“我们不允许任何民视同仁,利用民视去鼓吹中国的国家主义。所有民视的节目和与新闻内容,都要在台湾国家主义大原则下才作”。他要求记者尽量用台湾话采访,不要用“全中国”、“两岸关系”、“我们中国人”等字眼。民视新闻部还下达了“三原则”:不用“全省”,用“全台”或“全国”;不用“中共”、“大陆”,用“中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用“两岸”,用“中国和台湾”。民视高层还曾明确指示其新闻部,民视新闻只要锁住三个重点,以民进党、建国党和台湾独立的新闻为主。
四、结语
由于民视的本土路线,相较于其他电视台只播外来戏剧、不在本地制作,民视的由本土演员演出,表现本土乡土特点的本土剧,也广受喜受,已经成为台湾本土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台之一。虽然政治干预性强,但民视的发展势头依然不容小觑。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根植于民间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
参考文献:
[1]刘传标.台湾文化事业的发展[M].海风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姚春霞(1986.02-),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要从事涉台传播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