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场观察与判断能力
现场观察是指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去目击采访,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现场观察的作用有:增强新闻的实证性、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激发主持人的报道激情、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观察的方法上要注意:宏观扫描与微观细察相结合、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观察与询问相结合、观察与其他器官体察验证相结合。
对于一些突发性新闻的报道,到了现场面对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就必须通过观察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做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电视现场报道观察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要在限定的范围内将自己亲眼看到的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通过画面、现场实况音响,以及自己的口述向观众进行报道。观察能力的结果体现在摄像记者通过镜头捕捉精彩的场面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细节,还包括出镜主持人报道新闻要素、解释观众看不懂的画面, 补充背景资料,阐述抽象的内容,从而将报道引向一定的深度。
二、现场应变能力
新闻现场随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对一些突发状况,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随时应对。现场报道中“现场评论”的目的是揭示主题,归结意义,让受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新闻事件,启发受众对新闻的认识。事实上,因为时间和条件所限,要在现场做出有份量的评论,的确是对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在很多情况下,新闻事件本身已经明白,无需赘言。在这种情况下,若再要加上几句评论,无异于画蛇添足。因此主持人应变能力很重要。
三、现场控制与描述能力
主持人的现场报道是要有特定的现场环境作衬托的,因此,对现场环境也要有所选择。要选择比较典型的现场环境,要设想观众通过屏幕对现场环境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主持人在现场报道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现场感,怎样将观众带入现场?怎样才能使观众产生参与感?这样的问题必须在现场报道时进行考虑,主持人要考虑哪些问题可以通过画面来展示,哪些问题必须做口头叙述。同时,脑子里应该浮现出现场环境画面和自己的口头叙述在电视屏幕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构图形态,观众能够从中得到什么。
浙江台《新闻现场》中有一条现场报道题目叫做《一路之隔两种效益》。报道在一条公路两旁有两块地,一块抛荒,一块都是大棚蔬菜郁郁葱葱。主持人想通过这种对比来反映两个村对待效益农业的不同态度,从而揭示农村推进效益农业的艰难和迫切。但问题在于这条报道所反映的地块太小,让人觉得可能只是个别现象,而且采访中也没有说明两个村的这种做法是否一贯,因此把这两件事捏到一起,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说明他现场描述能力还是没掌握好。
四、现场设计和提问能力
主持人在现场采访一般是简单几句话的快速采访,要问到点子上还要考虑到问什么,怎么问,还要考虑到替谁问,问到什么程度就到位了,提问中考虑到观众是否明白了,要不要再追问一句。因为主持人是为观众作报道的,观众通过报道了解主持人,如果主持人采访时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观众就会对主持人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在采访时要求主持人精神集中、紧扣主题发问,同时提问要紧凑不能拖沓、中断,以免形成冷场。主持人要把握好采访的节奏,既不能滔滔不绝一个人说不停,也不能让采访对象面对镜头无话可谈。在现场采访中,到位的提问应该做到:
(1)提问内容具体。在据某件事提问时,要用最简单具体、一针见血的语言让被采访者快速理解你的意思。我们常常听到“请您说说感受”、“请您谈谈体会”之类的套话,这种笼统提问,往往使采访对象不知从何谈起,往往回答的也很笼统,达不到你要采访的效果。因此,只有具体的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
(2)提问要引导对方。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要学会和被采访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这个中介作用的桥梁不可喧宾夺主。有的主持人在采访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情况,提问时不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而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定的范围内,对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这就失去了所谓采访的意义。
(3)提问要有深度、有意义。在有限的报道时间里,有深度、有意义的问题才是大家所希望的,太无味的问题不应当也不值得在现场报道中出现。另外,主持人还应善于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新闻脉络,及时掌握提问的方向,深入发掘新闻价值。这种能力是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五、结束语
从新闻现场报道中来看主持人的能力对报道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一个主持人的文化知识素养,不仅要靠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还要经常注意搜集和研究国内外各个地方的文史资料,以充实自己的头脑。随时随地搜集知识性的资料,这对于增强主持人的文化素质,雕塑节目主持人的文明形象,都大有好处。通过这次对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具备的能力的分析及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主持人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才能灵活自如的应对现场报道。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