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组镜头,我们不得不钦佩摄影师配合剧情对人物性格和关系所达到的准确而简练的表达。一部影片,即使所有要素都十分到位,如果摄影是杂乱的,不能准确而清晰地交代人物关系、推进剧情,那么,无疑这不可能会成为一部经典的影片。
四、刻画内心情感的摄影
在来到海边接到艾达后,斯图尔特面对艾达带来的散落在海滩上体积大小不一的行李,考虑回途泥泞之路的艰难,决定只搬走认为有生活价值的行李,不顾艾达的苦苦乞求,毅然抛弃了钢琴。斯图尔特的这个决定,如同选择了无视艾
达的内心,抛弃了原本可能幸福的婚姻一般。此时,在没有艾达语言表达的情况下,如何表现钢琴被弃的严重性以及放弃钢琴艾达的伤心程度,对摄影来说是个挑战。而这里,导演通过两组镜头轻松地完成了这个挑战。
一组是在沙滩上从钢琴下往外拍的镜头。采用框式构图法,由钢琴作为前景,营造一种耐人寻味的空间感和透视效果。这个拍摄角度的选择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效果,人们在搬运东西离去,而跨越画面如此大、离观众视线最近的钢琴却被留下,这不仅表达了此时钢琴的孤落,更凸显了对艾达如此重要的钢琴竟这样不被斯图尔特重视的隐忧。
另一组是在众人已经离去,只剩钢琴被搁置在沙滩上,艾达站在远处的山顶眺望着钢琴。这时镜头被设置在艾达背后,慢慢向着钢琴方向推进。这里跟前一组分析的镜头一样,从这个摄影角度,观众如同跟艾达站在一起,最能贴近艾达的内心,一起看着远处的钢琴,感受着艾达抛下钢琴的那份不舍和苦楚。
五、配合背景音乐推动剧情的摄影
本片的高潮部分是艾达的手指被砍去的片段,也是表达艾达内心过程的音乐和摄影发挥极致的部分。被斯图尔特囚禁之后又解禁的艾达,心显然已经不在,她对钢琴的情感已经转移,她拆下一根琴键要女儿转交贝因。然而她的女儿却将琴键交给了正在山上修木桩的斯图尔特,斯图尔特手持斧头愤怒地穿越树林往家的方向奔去,意图找艾达宣泄怒火。此时急促的钢琴音乐响起,镜头追踪着人物快速移动,画面上树影也快速地移动着,生动地刻画出在雨中狂奔的斯图尔特的激荡内心。
当斯图尔特冲进屋子见到了艾达,把她从室内撕扯到室外,他不停地吼问艾达: “为什么?为什么?”无法言语的艾达给不了回答,斯图尔特已经散失理性,他不是要回答,而是在释放他那份不管是身体还是内心都无法占有艾达的恨意。这部分的剧情借鉴了舞台剧的表现形式,音乐和人物的激荡动作紧密配合,摄影从旁跟随,完整而细致地记录下冲突过程中的经典画面。
当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艾达的手指,急促的音乐顿时停住。这是一种配合。此时是剧情的制高点,人物间的争斗活动停止,观众的呼吸屏住,镜头凝固在艾达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上,一切是那样的茫然,可又是那样的清晰。
音乐再缓缓响起,艾达的眼神开始微妙的变化,从茫然到明晰,疼痛带给她清明的意志,她慢慢转向心所属的方向,仿佛那是她仅存的信念。这时,镜头从面部退至全景,从艾达前行的背影记录着她坚定的意志和她备受伤害无力的身姿,坐落在泥浆里。
电影天才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曾在他拍摄最后一部电影((Ashik Kerib》时说:“最好的电影是拍给聋者和哑者看的。人类喋喋不休,话语泛滥,都快淹死在其中了。只有看芭蕾舞,我们才能发现纯粹的美和纯粹的姿态,而这正是我的电影努力要去表现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