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对生活的代言,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情感认知。为了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纪录片在不断的发展中演变成了对新、奇、特的追求,新疆作为独特自然人文的地理区域,其纪录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新鲜感。但是,如果纪录片工作者不断增加视觉的冲击效果以此达到对受众眼球的刺激,往往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混淆了纪录片的本来目的,令这种“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失去意义。
新疆地处偏远,虽然是纪录片爱好者的天堂,但由于拍摄周期等原因,大多是本地电视台在运作,中央台导演偶尔涉及。成立至今的新疆电视台已生产纪录片百余部(集),约5238分钟。主要生产方式是本台投资、独立拍摄,年产纪录片约15部(集),同时也积极开展与兄弟台的合作合拍项目。
整体来看,新疆题材纪录片经历了原始色彩展示阶段、冲击眼球阶段、内在情感展示阶段三个阶段。在新疆纪录片最初的发展阶段,大多通过题材的独特性取胜,原汁原味记录自然地理或人文,甚至还加注大量的旁白,画面的内容单薄生硬。这也是所有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冲击眼球阶段人们关注技术的力量,强调色彩的冲击,大量照片类的素材累积在纪录片里,绚烂夺目,但是主题却显得空洞。当时的题材表现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是有其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原因的,一方面,大众对新疆的认识还比较陌生,确实需要这种题材的纪录片,另一方面,这种题材的选择会更加省力,容易出活。但是,如果正确认识到纪录片的价值所在,我们就会发现,新疆当代社会变迁在纪录片中的缺失将会是我们无法弥补的缺憾。可以说从《DO RE MI》和《湖》开始,新疆题材纪录片进入了内在情感展示阶段。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刘湘晨的阿依库乐系列作品中都有明显的诗意风格。我们已经看到了新疆纪录片对人内心的探求,到了新疆题材电视纪录片《牧魂》中,更是没有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通过一个牧民家庭的一年历程,更多的是通过光影和画面的诠释,在最朴实真挚的情感交流中,向观众诉说一种文化传承的感动。纪录片更加关注拍摄对象的发展变化全过程。本土地州电视台作品《百年守望》中虽然在画面处理上很简单,但是四代坚守在荒漠的养驼人用自己的汗水与生命呵护着珍贵的长眉驼,将自己的人生与骆驼紧密交织在一起,延续了长眉驼的基因也实现了对荒漠的承诺。透着这样一份情感的纪录片与观众进行的都是心与心的交流。
总体来看新疆题材纪录片的这种转变历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突出内在独特性
选题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表层的含义时,立意才能更为深刻,更能打动人的内心。在新疆一直以来由于其人文地理的独特性而使得纪录片选题显得有点简单,往往将一个地理特点,一个物种直接作为选题。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浅表的独特性和内在独特性的差异。纪录片中选题为的已不仅仅是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更加深刻的道理或生存法则,将精神层面的内容挖掘出来,将它对构造我们和谐家园的重要性挖掘出来,真正做到贴近时代脉搏,贴近受众认知。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寻找第一只鸟》《阿艾石窟之谜》《吐峪沟》《发现魔尼教洞窟》等也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刀郎乐人》全景式纪录“刀郎乐人”的生活现状和他们的音乐活动,以此揭示维吾尔人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习俗和民族道德风尚。从他们的物质文明进程中,看音乐艺术与他们密不可分的生活关系。从歌舞之乡的外化形式中,触摸与观照维吾尔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心态。抢救性地拍摄“刀郎乐人”原始古朴的演唱艺术和他们在时代变化中的彷徨与发展历程。站在人文视角的层面,真实纪录刀郎乐人的生活变迁。
《肯杰的晚会》讲述一个因为当地旅游开发而刚刚才从封闭状态下走向开放的村落中有一支具有现代特色的歌唱组合,乐队在筹办自己的第一场演唱会,对于这场演唱会,他们有着太多的期待。以肯杰和队员们筹备演唱会的过程为主线。展现年轻一代图瓦人对理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同时以此展现出白哈巴村的图瓦人在日益开放中生活的变化,村民们是否会接受这群年轻人带来的文化冲击。这就是纪录片想展示的东西,也是与独特的文化息息相关的主题。
二、诠释突出视角独特性
近几年来的纪录片的制作,总体上来说,改变了以往的采访、记录的程式。通过现代影视技术和故事讲述方式变化,增强了纪录片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这是纪录片题材的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打动人的心灵主要是看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1.拟人化处理诠释生命。《回家的路有多长》的每一个主角都有一个非常个性的名字,这种拟人化的处理让每一个带有自己名字的野马都好像成为了能与我们沟通的同类,人们关注的不仅是野马的独特物种属性,它们身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也成了牵动我们内心,刺激我们神经的故事,放大了观众对影片情感的诉求,一改观众固有概念中新疆纪录片就是讲这里的珍稀物种和自然现象的观念,缩小了与观众的间隔,增加了受众参与程度,也使整个影片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2.光影对比诠释主题。纪录片多数导演都亲自担任摄影师,所以在镜头的选择和应用中可以更切合影片的主题,新疆的自然风光为光影对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牧魂》《胡笳神韵》《湖》中展现了大片明媚的蓝天,暖暖的草原,涓涓的溪流……鲜明的画面色彩描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在不断叠画中将这个绚烂绮丽的喀纳斯美景呈现给观众,不需要任何言语的描述也可以震撼心灵。《回家的路有多长》《百年守望》将影片放在了沙漠戈壁这样的大背景中,以风沙的土黄色作为影片的基本色调,环境的恶劣,生存的艰难立刻形成了深刻的共鸣。这些光影刻画的内容都令主题在无声的语言中得到升华,用视觉衬托出精神层面的内涵,用对眼球的刺激形成了内心的共鸣。
3.音乐诠释意境。新疆民乐让观众从听觉的感受中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对音效的把握是整个影片画龙点睛之笔,简单的音效产生的是更为深刻的印象,形成的听觉刺激,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共鸣。《刀郎乐人》等优秀纪录片就充分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段。
三、更加注重精神互动
与观众进行互动往往是纪录片容易忽视的地方,主题先行出来,没有思考余地的片子对观众来说也会变得乏味成为过眼云烟。大型电视纪录片《刀郎乐人》紧紧把握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在与“刀郎乐人”的近距离接触中,真实纪录他们的生存方式与音乐活动;借鉴剧情片的创作特点揭示“刀郎乐人”的情感生活与传统文化在他们生命中的起伏和搏动,最后以故事片的结构形式完成。以国际化的拍摄方式,纪录一个原始古朴的真实故事。新疆电视台纪林导演的纪录片《DE RE MI》也是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在看过了之后会留在心里,会产生思考的影片,这种深刻的印象不光是通过影片的选题立意等方面形成的,也是将观众放在心里,时刻与观众互动中形成的。由于情节结构的连贯性和主题的清晰成功地回避了这类纪录片的弱点,不用解说给了观众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展现给我们一片从未涉足的领域,将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和祖祖辈辈努力守护的家园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方式传达了出来。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纪录片形式,看到了编导的用心和努力,看到了纪录片从对受众眼球的刺激到对受众心灵的撞击的转变,这是纪录片发展的新的趋势。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