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浅析电影《情书》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子立 发表于:2015-08-10 09:21  点击:
【关健词】镜像关系;情书(信);博子;藤井树
【摘要】这则似乎淡泊而又迷人的爱情故事,事实上是一则没有爱情的故事,一个关于孤独、离桑的故事,它作为一部包装在青春偶像剧表象之下的青春片,讲述的是爱和爱所印证的孤独,片中的人物镜像关系,又讲述一个人绝望试图获取或者达到自己镜中之理想自我的故事。

         选择《情书》作为解读对象,是借助精神分析的视野将其解读作为一代人的自我寓言,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无疑带着极大的理论预设性。
  一、人和一镜的故事
  1、欲望对象缺席为前提
  镜像理论虽看似玄妙,其中包含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辩证观,它是每个人作为介体的“真实存在”与作为“理想的我”与在社会规范下存在的“社会化的我”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的缩影。其中讲述着一个人和一面镜的故事。影片的序幕中,博子独自一人躺在无人踪迹的雪原之中,近景的镜头中,雪花慢慢飘落到她的脸颊,微微睁开双眼,仰望着天空,而起身,再次像寻找什么仰望着天空,之后默默的离去。作为影片的开端,它更是像一次假象式的、再生的仪式,渴望追随死去的恋人,但终于不能去丢弃生命。
  2、忘我的他恋
  在精神分析学领域当中,忘我的他恋,同时也是强烈的自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没一人坠入情网,当发觉自己深深的爱恋着对方之时,也许就会爱恋着恋爱中的自己,和自己深沉的爱,同时,恋爱中的自己就会从对方那里获得完美的理想自我的镜像,换句话说,在没有比恋人目光更美好的镜子。在影片的开端,死去的藤井树的两周年祭,几乎像生者的欢乐派对,昔日的好友缺席,母亲称病逃走,父亲迫切等仪式结束一醉方休,只有博子拒绝加入,她拒绝这一切的“常人长情”,她拒绝遗忘曾经,也无法遗忘曾经。就在博子,朝着一个应该已不复存在的地址寄去“天国”的情书,在信中有着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语句,“藤井树君,你好么?我很好。渡边博子。就在这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语句中,透露着博子心中巨大的伤感,拒绝心中爱人死去的事实,祈求着他还健在的愿望。
  3、信的双重意义
  当博子寄出一封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信时,寄往“天国”的信件,似乎最为准确的表达就是用心去否认去拒绝死者已经去世的消息。而也许是出自某种潜意识的希望,再度去证实缺席,在潜意识之中,博子需要让自己去相信,自己心爱的他已经逝世。而此后她对着深爱她的秋叶茂说:我是因为寄不到所以才寄得,那是寄给天国的信。当时几乎是迫使博子前往寄信地址藤井树初中家时,其中有一个场景,三个人在积雪里行走,不断地去辨认门牌,两个走在前面的男人发现博子并未跟上来,全景画面中,我们看到博子独自站在积雪的涵洞边,似乎能听到她内心之中的独白:这封信是寄到这里的吧。覆盖着积雪的没有任何生机的高速公路,涵洞映射下浓重的阴影,在此时此地此景孤独的站立着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姑娘,面带忧郁,表情忧伤,似乎像一幅已经不加修饰的画,而一眼仿佛就能读懂这幅画中主人的内心深处不想去表达的独白。寄给心爱的他,是为了去否认他的死亡,也是为了去证实他的死亡。映入博子眼帘的这个场景,凄凉,大雪积压,仿佛要压得自己喘不过气。而又在藤井树(女)那里,唤起的是一份困扰,一种身份的疑惑,联系着年少时代那份青涩。她也将开启一段自己所被掩埋的回忆,描述另一个自我的故事。
  二、水中月镜中花的故事
  1、自己只是影子
  借助精神分析学的领域,可以说,当博子发现了“树”(女),她同时在发现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发现了他人,他在异乡的街头邂逅了属于自己的自己,同时她还惊心的认为自己也许就是他人,在此之前自己曾经梦幻的爱情王国随之崩塌支离破碎,她也许没有去意识到他对藤井树(男)的爱情不自禁的思念。但她却痛苦的意识到自己的爱情或许是别人爱情的影子,她害怕痛苦的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当博子拖着相册问树(男)的母亲:我们想不想?母亲反问:像怎样?不像又怎样呢?一向矜持的她竟然失声啜泣:如果像,我就不能原谅,他曾经告诉我他对我是一见钟情,如果是这样,他在骗人。母亲惊讶的问道:难道你在嫉妒那个初中的女孩么?她只有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是他人的影子,那撕心裂肺不能自拔的思念或许只是别人的影子。在影片之中,藤井树与藤井树的爱情故事,又是一种自恋,博子和他的爱,又不像是影恋,又像是对影子的影之恋。“藤井树爱藤井树”的故事也许只是在追逐回忆之中映射出来的影子,当他过迟的感受到领悟到自己曾经所拥有的爱情的时刻,又同时的得知自己心爱的他早已经故去的消息,当她看到那幅素描勾勒出少女的脸庞时,她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时候,在此时才深深的感受到自己曾深深的被爱。
  2、博子终于获救
  在影片的尾声,博子站在高高的雪原上,大声的对着逶迤的山脉喊着,回答她的只有回声,仿佛回声就是心爱的他给他的回应,听到那一声声回音的同时,博子心里的重重束缚自己的石头也被击碎,而在某种意义上上讲,博子已经打开了身上这么多年的无法释放四年的枷锁。博子之恋,她的回声则是旧式恋情的回声,也是对于思念的压抑。
  三、总结
  依照精神分析学理论,影片《情书》中,包含着一个不断转移又转移的过程,在博子寄给藤井树(男)一封情书时,收到信并回信的是藤井树(女),当看到藤井树(女)时,她在她人的身上,样貌形象,自己的身份,并且丧失的独一无二,历历在目曾经藤井树男(男)与藤井树(女)的故事,不断地的瓦解着博子内心爱情城堡,而故事的发展又瓦解了这其中的故事。在其中博子的潜意识里,它们又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
  在影片的“镜”中,正借助拉康关于镜像的论述,运用其中的正是镜像阶段之境,银幕中当然并不能映照我们的身影,却能够成功的制造出一种混淆了自我与他人、真实与虚构的状态,比如博子与藤井树(男),藤井树(男)与藤井树(女)之间的故事,充分唤起了一种心理认同机制。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 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荣 格. 荣格文集[M]. 新泽西: 普林顿大学出版社, 1967: 133.
  [3] 杨远婴. 电影概论[M].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0.
  [4] 弗洛伊德, 著. 精神分析学引论[M]. 商务印图书馆, 1984.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