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纪录片看电视的艺术创造潜能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唐山立 发表于:2012-06-02 14:22  点击:
【关健词】电视艺术;技术;电视纪录片
关于电视是否具有可以作为独立艺术体例存在的探讨由来已久。本文以电视纪录片为切入点,从视听语言、表现形态、电子技术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电视的艺术创造潜能,旨在为电视艺术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存在提供佐证。

 电影和电视同样是作为媒介存在的,而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却只认可电影具有创造艺术的功能,而电视只具有传播效应。电影和电视的差别,主要在于不同的接收方式——电视作为麦克卢汉笔下的“冷媒介”,它家庭化的接受环境削弱了观众关注电视的神圣感。而另一方面,在房价高涨的我国,电影院运营费用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一场电影的票价足以值回一整年闭路电视的费用;这更从客观上拓宽了电影和电视之间的界限,使得电视的仪式感被一再消解,电影的仪式感被一再强化。
   而就艺术本身的定义来看,艺术“在于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而艺术创造的潜台词就是在创造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意识形态。”①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传播手段的电视,从客观上来说也是具备着艺术创造潜能的。我们不能因为媒介环境的变化,从而否认电视的艺术创造潜能。笔者在此以电视纪录片作为切入点,对电视的创造潜能,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阐释。
   一、视听语言的创造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画面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电视摄影是影像表现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种。和影视摄影尤其是电影摄影相比,电视摄影符合人们日常家庭环境中的审美习惯,其特点在于运镜平稳,镜头语言工整,也很少像电影画面一样,追求景深所带来的戏剧性画面效果。在电视纪录片影像语言中,它体现为规则美。
   周冰的纪录片《故宫》,运用大量的摇臂、轨道、斯坦尼康等摄影器械,以“稳”为核心对镜头进行呈现。本片的固定镜头拍摄也极为讲究,长时间的固定机位捕捉光线的变化,灵巧地对官员的活动进行再现,故宫的古老沧桑、世事变化在此表现无遗。光影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艺术创造的可能性,《故宫》一片中,通过固定镜头和变化光影的配合,很好地契合了故宫这一建筑本身庄严、肃穆的特点。
   另一方面,电视屏幕所展现的并不是物质的原始世界,而是被创作者重新编辑、重新组合的影像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再现。在电视这一接收环境中,人们看到的并非物质现实本身,而是物质的影像。虽然实况转播在电视中时常出现,但导播的切换仍是剪辑方式的一种,也在客观上为人们的视角做出选择。从这个角度上说,正是不停地剪辑变化和节奏切换,提醒着人们所观看的仍是电视节目,从而与生活产生区别。在电视纪录片在剪辑上,为了符合人们一般的视觉观赏习惯,蒙太奇使用较为规则,声画配位较为工整。
   例如《百年中国》,作为历史文献纪录片,作品的基础素材是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历史照片,它需要通过剪辑强调历史的厚重感,凸显文献的科学性。因此,整部系列片365集的总体节奏基调偏深沉和舒缓,通过舒缓古典乐配乐的使用,充分表现出了编导对历史的追忆和思考,吸引观众入戏。此外,即使是历史场景再现,仍是以静态空镜为主。这样的处理既显示出了电视编辑创造艺术的潜力,也体现出了电视纪录片编辑的一般特点。
   二、表现形态的创造
   电视与电影、网络等媒体最大的差距是从制作和接受两方面来体现差别的。从接受上来说,电视由于其自身接受的随意性、家庭性、封闭性,使得电视纪录片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观赏性和一定的娱乐性。尼尔·波兹曼曾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②。另一方面,由于电视的即时编播特性,产生了固定时间播出的电视栏目,也意味着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制作中需要讲求一定的效率和周期,以迎合播出的需要。而这种周期性的制播方式,亦使电视纪录片具有了区别于独立纪录片和纪录电影的特点。
   一方面,电视纪录片体现出系列化和专业化的特点。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便开始了栏目化的探索。而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见证》《走遍中国》《电影传奇》,北京电视台的《档案》,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等栏目,都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在这些栏目中,由于受众定位的不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纪录片栏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既有关注科学,强调趣味的《走进科学》,也有关注社会热点题材的《见证》,还有以老电影台前幕后为专题的《电影传奇》。不同的纪录片栏目,呈现出了不同题材、不同形式、针对不同受众的纪录片。大量的电视纪录片栏目,丰富了电视纪录片这一节目形式的内容和内涵,也体现了电视纪录片节目形态的创造性。
   而另一方面,电视纪录片体现出连续性的特点。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我爱你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大国崛起》《再说长江》等纪录片,都是数十集的大体例、长篇幅,适应和符合了电视观众连续性的收视习惯。而另一方面,这种大投入的制作方式,也使得电视纪录片得以区别于国内普通的独立纪录片,在视听手法表现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都走在了国内前端。
   三、电子技术的创造
   电视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从未有过的一种高科技的艺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快,电子技术在电视中的应用可谓日新月异。而越来越多高科技手段的采用,丰富了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也拓展了电视艺术的表现语态。
   一方面,先进电子技术的运用,拓展了纪录片画面的表现力,使得一些无法复制的画面得以再现。系列纪录片《圆明园》有一组坐着的12生肖喷水场景,在影片中这其实只是一闪而过的“点缀”,却耗费了后期技术团队整整一年的时间。由于战乱和灾荒,圆明园中的12生肖场景没有留下任何绘画和照片资料,因此技术团队只能收集从汉代到清初的所有关于12生肖的造型做研究。他们从清代的雕塑入手,和历代雕塑进行比对,并和保利集团拥有的带皮毛的猴首雕塑进行对照,最终凭着推理和想像力“创造”出了12生肖雕塑。若是没有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样的艺术创造便没有基础;而没有编导强烈的责任心和不懈努力,这样的艺术创作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另一方面,先进电子技术的运用,拓展和改变了编导创作思维,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观众的观看习惯。系列纪录片《昆曲六百年》,旨在集中展示昆曲的600年发展史以及其卓越的艺术魅力。这部编年式的史诗纪录片,由于先进电子技术的运用,内容的表现范围得以涉及历史和当代,国内和海外;而在表现形式上也力求丰富,将动画、访谈、空镜、再现、纪实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在叙事上大量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段,力求通过影像展现昆曲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品格。正是电子技术的进步,大大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开拓了编导的创作思路,塑造了电视艺术的新品格。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