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学术电影评论的危机与出路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张琦 发表于:2014-04-03 14:26  点击:
【关健词】网络时代;网络电影评论;学术电影评论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给影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网络电影评论之风,也反衬出了传统学术电影评论的危机,在当下大多观影人群依赖网络电影评论的同时,传统学术电影评论该如何走出曲高和寡、自说自话的窘境,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18-02
  关于电影评论的分类有多重说法和分类依据,根据假想读者的不同,可以把评论分成是学术评论和非学术评论,所谓学术评论是指能对电影制作者产生直接影响的评论,它可能包括场面调度的批评、摄影手法的批评、影片剪辑的批评、叙事结构的批评、表演的批评、主题象征意义的批评等等的评论。①这种专业评论在网络上很少见,因为专业的评论需要借助一些辅助的评论工具,这些评论工具并不被非专业人员所熟悉,这样就使专业评论只能在某些小范围内产生影响。这些工具包括美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理论等等。根据切入的角度不同所选用的工具也不相同。追述中国的电影批评历史,学术电影评论的发展历史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从上世纪20年代的伦理批评、文化批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本体批评和当代借助于专业理论工具的辅助的文化批评,电影评论从历史上讲给电影实践创作曾经注入过无穷的活力,也引发了无数的争议。
  然而时至今日,传统的学术电影评论似乎走入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人们纷纷将视角投向了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时,网络电影评论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就应运而生并且迅速的风生水起了,有调查显示,众多的观影人群都比较信赖网络影评,甚至在观影前都会参考诸如MYTIME、豆瓣网等专业影视评论网站电影评论来决定观影去向。而传统的电影学术评论几乎乏人问津,正遭遇着多重的危机:
  首先,局限封闭且孤芳自赏
  由于80年代之后的电影学术评论的评论工具多是借助于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电影评论理论,如叙事学、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学等等,所以这样的评论文章写出来自然是曲高和寡的,然而曲高和寡并不意味着阳春白雪,少数学者越发热衷于用旁人无法理解的蹊跷词汇和与中国当前社会现实完全脱离的理论体系来解读属于中国电影的问题,并每每以晦涩枯燥,无法让普通读者产生共鸣为荣,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影视评论由于体制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又是局限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的发表学术论文,科研文集,却很少对社会、对普通的读者产生过太多的影响,也很少介入到电影创作流程中去深入了解,早在2008年纽约电影节期间,美国的若干份权威影评杂志如《电影评论》等就分别就影评现状举行过三次大型的研讨会,邀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若干知名影评人参加,许多人纷纷认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影评论,尤其是出现在传统期刊杂志上的电影评论正在淡出观众的视野。②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受众甚至都放弃了对于纸质媒体发表的电影评论的青睐,更何况艰深枯燥的学术期刊和杂志,而中国电影评论的学人们依然很少借助于网络平台来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来延伸自己的学术触角和加强与普通观众的交流。
  其次、假、大、空的自说自话
  2013年4月19日,中国电影编剧高峰论坛在绍兴召开,著名编剧赵葆华认为,电影创作者需要电影评论来引领创作;而对于电影评论,没有创作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因此二者互为依存。目前电影评论载体众多,评论队伍也十分壮大。但赵葆华认为影评现在状态尴尬:创作界大多不与影评互动,此外,有些学院式的影评是小众文化,在小圈子里阅读,与创作疏离。影评处于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状态。③这也恰恰指明了当前学术电影评论的尴尬境地:由于部分学人很少参与到当代中国电影制作实践中去,或者参与的并不十分积极,所以他们发表的关于当代电影的评论也多是滞后的,一部影片已经上映许久,网络评论已经铺天盖地,观影人群已经议论纷纷,但是学术电影评论的话语还处于空白或者无语状态,既无先验性和指导性,也不像巴赞和苏联蒙太奇学派一样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而是假、大、空的,写出的评论文章到处充斥了西方各种学派的经典学术术语,而缺乏属于本国文化的真实、真挚、真诚的见解。作为对电影的学术理解,丝毫没有考虑到一般性观影观众的心理需求,也对影视圈的一般性制作规则和运作规律缺乏基础性的常识。
  第三、发展多年却各自为战
  电影评论进入90年代,专家影评兴起。“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而来的是又一次思想文化转型。中国社会及其批评进入一个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话语,以各种‘新潮’理论为边缘话语的‘众声喧哗’的杂语时代。”这意味着中国电影批评已进入多元化时代。90年代初、中期,传统的社会学批评、电影本体批评及引进西方理论形成的意识形态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观众学批评、电影叙事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批评范式一齐登场。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对以往单一的批评模式的反拨与整体性超越,在电影的批评的深度与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④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学术电影评论却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更加缺乏完整的属于中国电影的理论话语脉络,所有的理论依据都是来自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所有的评论人都是各自为战的状态,这样的学术评论犹如游击战,零零散散毫无战斗力,更谈不上对于电影实践的影响了。
  “传统影评正在遭遇危机,变得无人理睬,原因在于这些评论逐渐地脱离时代、脱离媒介背景、脱离接受对象,这使得网络影评找寻到了发展契机。可以说,网络影评的兴盛是时代的需要。”日前,在京举行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30年学术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表示。⑤而这样的表述正贴合了当下网络影评日渐繁荣的现实,也给日渐没落的学术电影评论提出了一个响亮的课题,到底如何解决呢?
  第一、体制解放拓展思维
  由于学术电影评论的主体大多数隶属于各大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而这些部门的科研考查体制大多是以单纯的科研成果即论文、论文集或者学术考查报告等形式来衡量工作成绩,并不注重这些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因而这些评论的主体也只注重发表期刊的数量和质量,并不在意与外界的联系,而如果体制解放的话,对于科研人员的科研成就考核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些期刊或者纯学术阵地,而是鼓励科研人员与社会多做交流,则会吸引这些评论主体多多参与并投入到更加热烈、外向化的评论活动中去,同时也吸取网络评论的优势,拓展思维,转换学术电影评论的思路模式,促进影评形式和理论的创新。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