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人的存在是荒诞的,个体本身处于分裂之中。这样不确定的处境对个体来说一方面充满了自由和选择,另一方面充满了无法躲避的焦虑。由于选择的自由和不可避免,个体面对整个不定的难以把握的世界充满焦虑,主体
世界和人的存在是荒诞的,个体本身处于分裂之中。这样不确定的处境对个体来说一方面充满了自由和选择,另一方面充满了无法躲避的焦虑。由于选择的自由和不可避免,个体面对整个不定的难以把握的世界充满焦虑,主体无法把握世界、无法把握对象就自然不能认识自身,那么个体的统一感便难以建立,因之个体会体验到生命存在的虚无。但人的存在具有超越性,它要求自身克服虚无感,逃避焦虑,为自己寻找存在的理由,于是自欺便出现了。正如萨特所言:“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否定由之在世界上表现出来的存在,也是能针对自我采取否定态度的存在。”⑤ 自欺的关键在于“把人的是在确定为一种是其所不是又不是其所是的存在”⑥。由此,个体通过不断地重新定义自己、否定自己来逃避他人对自己或者是自己对自己的裁判,逃避自己的过去,用一种毁灭过去的方式来获得现在的再生,自欺地相信自己新的现在。
在《叔叔的故事》中,王安忆用“元小说”的叙述模式,从“我们”的口中讲述“叔叔”的一生,向读者呈示出“叔叔”背后的故事。读者通过借用“我们”的视角,发现“叔叔”一生都活在“自欺”中。他以为学会抽烟和骂仗就成为一个充满男子气概的大男人了;他以为把“文革”中的痛苦化做小说痛苦的经历和过去就不再存在,他可以用写小说的方式来重写自己的历史;他以为成为受人尊敬的作家后不堪的过去就会烟消云散,他便是一个新人了;他以为得到和“我们”年纪相当的女孩就证明他已经融入了“我们”这一代;他以为他和德国女孩能够交往就标志着他成了国际人,中国融入了世界,不再闭塞,自己融入了人类,不再是离群索居的中国人;他以为用审美的姿态来俯视众生的时候,他得到了超脱,获得了超越世俗的生命体验;他甚至以为把大宝放在老家儿子就不存在于他的生活中。然而,真相却是在“我们”看来,“叔叔”和“我们”从根本上是不同的两代人。即使“叔叔”努力想要融入“我们”的生活,但他身上始终有理想和信仰的痕迹,那是时代给他的烙印,所以“叔叔”即使游戏起来也不是像“我们”只将没有价值的东西,或者与己无关的利益作为代价。“我们”在游戏中是有所保留的,“我们”根本没有付出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东西,而“叔叔”做不到这样轻重有别,他游戏的代价太高了。原来“叔叔”想要追逐“我们”的伊始,他就和“我们”不同,这注定他没有办法达成和“我们”一致的生活状态,他在根本上和“我们”对游戏的期待和投入不同。最后,“叔叔”在战胜了自己儿子后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幸,他意识到将孩子打败的父亲是不可能有希望和幸福的,他的下一代是他生命的延续,但是却敌不上自己,下一代的孱弱让他看不到希望,而两代之间不仅是隔阂更有敌意,儿子不想让父亲快乐。“叔叔”的幻想破灭了,他不会再快乐了。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叔叔”竟然产生了共鸣,我们在与“叔叔”的对照中,发现了自己的卑琐,“我们”丧失了感受外界的能力,丧失了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看似可以幸运地在游戏中游刃有余,却是掩盖自己的浅薄、自私和冷漠。“我们”并没有感受过真正的快乐,周围的一切不能触动“我们”,曾经游戏中的快乐也不过是自欺罢了。现在呢,“我们”意识到曾经的自欺,以后也不会再快乐了。由此,“叔叔”和“我们”都没有逃出自欺的生活,我们生活在其中。令人深思的是,当“叔叔”和“我们”都意识到自己将来不会再快乐的时候,这或许又是另一个自欺,我们否定曾经的过去,用痛定思痛的方式来超越曾经的自己,开始新的生活,或者没有快乐,但是我们依旧在自欺中生活。■
①⑤⑥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杜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47页,第78页,第91页。
② [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8页。
③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6页。
④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
30页。
作 者:董 梁,南通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表流程:提交论文----推荐期刊---确定后付定金(填写资料)---审稿---录用通知---全款-----出刊后杂志社寄杂志
如果不录用退还定金。部分期刊可以支付宝交易。
推荐期刊:《大众文艺》《文艺生活》《文艺评论》《短篇小说》等,更多请见期刊栏目或是在线咨询客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