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系列影片吸血鬼形象的分析(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陈娟 发表于:2011-01-04 10:48  点击:
【关健词】 吸血鬼影片;《暮色》;吸血鬼;女性视点;影像表现
画面与声响开启了一个关于恐怖传说和日常生活、死亡与诱惑的梦境,观众是被设计进电影中的,尽管他们对此毫无察觉。电影的特性,并不在于它可能再现想象界,而是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想象界,把它作为一个能指来构

  画面与声响开启了一个关于恐怖传说和日常生活、死亡与诱惑的梦境,观众是被设计进电影中的,尽管他们对此毫无察觉。“电影的特性,并不在于它可能再现想象界,而是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想象界,把它作为一个能指来构成的想象界。”③电影具有“白日梦”般的效果,为观众带来观看的乐趣,那些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怪物成为银幕上最独特的景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千百年来,人们热衷于追求灵魂不朽,“灵魂不朽最初是权力的区别性标志,它在整个基督教发展过程中则起着平等主义神话的作用,它仿佛是来世的民主,面对着尘世中死亡面前的不平等,这只不过是一个神话。即使在最信奉普救说的基督教版本中,不朽也仅仅是在权力上才属于所有人。”④尽管理性上,人们认识到这一点,但是情感上仍旧难以勘破对死亡与永生的迷恋。电影以动态的方式展现了故事中虚构的角色在死亡与永生间的挣扎和妥协、执迷和冷漠,实际上,则是我们不切实际的梦幻,不经意间,重复了千年。
  而西方的吸血鬼题材逐渐走俏,目前打造的吸血鬼款式结合了校园偶像的气质,恰是对西方男女关系的真实写照。影片《暮色》《新月》和连续剧《吸血鬼猎人巴菲》《真爱如血》《吸血鬼日记》一起将青少年对陌生异性的渴望和幻想描述得细致入微,年轻女子渴望被吸血鬼爱上,并将她们带入神秘的未知世界。
  银幕上的吸血鬼,处于人鬼之间,拥有一部分的人性,但也有着明显的魔鬼的烙印,是自由行走在人鬼之间的特殊物种。吸血鬼介乎人鬼之间的身份与人类形成对比,人类面对现代性的主体时常迷惘,吸血鬼是人类虚构的形象,面对这一角色,观众的心理是复杂的,“丧失自我,在令我恐惧的同时也暗示了一种莫名的幸福。”⑤对于观众来说,既可以解读它们的内心,也可以将它们的内心世界虚化,而这种虚化,恰恰又是人类逃离出去的自我。
  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生命的终结,而对于吸血鬼来说,则是一种“常态”。它们是穿越死亡的被诅咒的物种,离开了生的此岸,却并没有达到死亡的彼岸。它们的灵魂永远被放逐,永远无法到达死亡的彼岸,因此无论生或者是死,对它们来说,都是渴望达到的彼岸。这种对死亡和永生的强烈渴望给人类带来创作灵感,吸血鬼处于生死之间的特殊状态被戏剧化地表现出来,释放人类关于死亡和永生的想象,既有宗教的意味,又有艺术的感染力。
  《暮色》系列影片细腻、唯美的影像叙事所表现的爱情和婚姻的视角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的特征,在角色转化、形象塑造、主题及影像表现方面与以往的吸血鬼影片相比发生了巨大的美学转变,与此同时,女性观看扭转了吸血鬼影像表现的寻常手法,创造了新颖别致的银幕语言。
  
  注释:
  ① 据文汇报2009年11月25日第八版报道,《暮光之城2》周末票房夺冠,创美国电影史首周末票房第三纪录,北美票房以1.407亿美元仅次于《黑暗骑士》的1.584亿和《蜘蛛侠3》的1.511亿。
  ② [英]帕特里克•富尔赖:《电影理论新发展》,李二仕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③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④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⑤ [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隐退》,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作者简介] 陈娟(1975— ),女,江苏徐州人,电影学博士,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新闻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