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文学类 > 电视电影 >
  • [电视电影] 《拆弹部队》展现了什么 日期:2010-11-17 10:30:13 点击:236 好评:0

    《拆弹部队》通过拆弹战士詹姆斯上士在3连历行拆弹38天的过程,展现了优越感与使命感仍然是美国人的特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伊拉克战争;同时还为美国人争得了“光荣”,给人以美国是救世主的高大形象。该片还通过白人詹姆斯与黑人桑伯恩的关系与对白,说明黑人通过自己...

  • [电视电影] 电影《赎罪》对人性的反思 日期:2010-11-17 10:25:21 点击:347 好评:-2

    电影《赎罪》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它是根据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这看似俗套的情节构成模式的背后,却不动声色地寄寓着作家对人性的洞悉与反思。这部影片着眼于历史的生存境遇,着眼于人性最本真...

  • [电视电影] 评《终极斗士3:赎罪》的三大看点 日期:2010-11-17 10:23:56 点击:770 好评:0

    《终极斗士3:赎罪》观后令人大有酣畅淋漓之感,片中紧张刺激的打斗动作炫目逼真,没有半点矫揉造作,演员们的打斗动作专业程度丝毫不逊色于职业MMA(综合格斗)选手。本片自上映以来一直受到观众好评。片中主角尤里•博伊卡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而顽强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诠...

  • [电视电影] 《撞车》的跨文化化解读 日期:2010-11-17 10:17:18 点击:615 好评:2

    作为洛杉矶社会多元文化之间冲突与交融的一部全景剧,影片《撞车》摒弃了好莱坞一以贯之的商业传统,而是游走于文艺和文化路线之间,以洛城现实中无处不在的碰撞为起兴,并在片中表达了一种跨越文化藩篱的美好愿望。本文对这种跨文化对话的构建努力试做一种跨文化化的诠释,...

  • [电视电影] “寻父”与“弑父”的双重言说:台湾电影《艋舺》的深层解读 日期:2010-11-17 10:12:22 点击:254 好评:0

    本文通过精神分析学对台湾电影《艋舺》进行深入解读,从重建父子秩序、“弑父”言说和“子”的成长三个方面论述影片呈现“寻父”与“弑父”相互叠加和相互解构的双重叙事框架,指出影片在相互解构中呈现的荒诞性以及主体成长的困境,并通过类似知识考古方式将之纳入新新台...

  • [电视电影] 《敢死队》与《喋血孤城》的审美比较 日期:2010-11-17 09:45:20 点击:234 好评:0

    由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导演并主演的美国大片《敢死队》和台湾当红影星安以轩主演的国产影片《喋血孤城》八月底在国内各大影院同时上映。它们都以火爆的战争场面、激烈的近身搏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二者在最终票房价值收入、文化内涵和影视处理方面的差异,却不...

  • [电视电影] 从两极视角看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 日期:2010-11-17 09:43:59 点击:426 好评:0

    当文学遭遇影像化时代,影视改编一度成为文艺热点。“文字阅读”与“视听感受”虽然在“共读”中复合,但是并没有实现“双赢”,相反出现了一种改编热与改编失败共存的两极现象。张爱玲小说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和舞台剧,引起文学界、影视界甚至普通观众的热议。从两极视角探...

  • [电视电影] 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的故事营造 日期:2010-11-17 09:37:27 点击:214 好评:0

    电影、电视剧主要靠故事吸引观众,主旋律影视剧创作者应多了解观众的收视心理,利用多种手法营造故事。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作品的故事原型进行改编;取言情片、谍战片、灾难惊险片等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才能构造出情节曲折、内涵独特、吸引观众的故事,为主旋律内容找到轻松的...

  • [电视电影] 帕拉杰诺夫电影的记忆特色 日期:2010-11-16 10:51:13 点击:132 好评:0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是前苏联时期颇有个人特色的电影大师,是“诗电影”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饱受牢狱之灾,却始终坚持对自己的民族性的艺术呈现,虽然仅以四部剧情长片呈现于世人,但丝毫不影响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他的电影着重于对民族特色的叙述,以唤醒...

  • [电视电影] “边缘人物社会化”的影视意义思考 日期:2010-11-16 10:47:55 点击:187 好评:0

    当今社会,随着“草根文化”盛行,导演在关注这一社会现象的同时,也把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电影素材去进行影视创作,在创作中,他们针对当前越来越多的以社会最底层、最边缘人群为题材的影视创作潮流,提出了“边缘人物社会化”的影视创作概念。本文重点以贾樟柯的影片《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