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融资风险状况\成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改革与开放》(WWW.NYLW.NET) 作者:胡疆 发表于:2011-05-19 09:37  点击:
【关健词】高校 财务风险 贷款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多数高校都利用这一难得的时机,扩大招生规模、购地置房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国家拨款有限,许多高校纷纷走上了负债经营之路,商业融资作为高校最便捷的融资手段给高校缓解了资金的压力,但同时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   Abstract:Si

key word: The university financial risk loans
  作者简介: 胡疆 中国传媒大学 会计师
  
  一、 高校财务风险状况
  1999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宣布高等教育要扩大招生规模。基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四大目标的高校扩招自此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也开始走上了负债经营之路。
  1.融资改善了高校硬件条件、促进了高校现代化建设
  扩招政策使更多的有志青年步入了校园,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国在校生人数1999年408.58万人,2008年激增至1884.66万人,增加了4倍多。学生数量的增加,要求硬件条件随之改善,校舍面积、设备购置更新都要与国家的扩招政策相适应。加之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国家对于高校不再是简单要求培养理论型毕业生,更要注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购置大批的先进的科学仪器、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来满足在学生教学、科研的需要,这些都急需大批的资金投入。但作为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高校来讲,财政拨款及学费收入根本无法满足资金的供需缺口。商业银行贷款作为最便捷的融资渠道适时的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一度出现了“国家鼓励、高校青睐、银行欢迎”的三赢局面,暂时解决了高校资金缺口问题,利用银行贷款头寸改善了高校的硬件条件、促进了高校向现代化转变的步伐。
  2.融资有助于留住、吸引大批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提升高校软实力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把师资队伍建设、吸引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打破了传统人事制度的束缚,为人才的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创造了平台。高校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要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科研启动资金及相关的解决人才后勤等生活保障措施,但是国家对于高校的投入是按照学生及教工人数下拨经费,不会安排这部分专项资金,高校要想招揽人才就必须自身寻求资金支持。商业银行贷款是解决资金需求的最有力保障,高校可以借助向银行融资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补充到一线队伍之中,提升高校的软实力,引进的人才也能够利用这一平台创造出先进的科研成果或提升教学质量来回报高校,促使高校良性循环,名利双收。
  3.贷款数额逐年激增,给高校带来财务风险
  随着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资金短缺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教育主管部门为缓解高校资金压力,自1999年即发文准许高校与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融资合作,鼓励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基建和设备购置使用,贷款金额大项目周期性长。高校贷款后受政策影响,很难用所建校舍或设备参与经营,单纯依靠贷款所购建资产很难偿还本金及利息,只能动用其他资金。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于主管部门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而这两部分资金主要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资金需求,动用这部分资金势必影响高校正常的业务资金供求关系,进而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以弥补高校资金缺口的方式短期看可以填补高校资金不足的问题,但长远看银行本息却加重了高校的财务风险。据权威机构评估,截至2008年底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已愈4000亿。贷款的不断增加随时会扯断本已脆弱的高校资金链,带来难以想象的社会政治、经济影响。
  二、 高校贷款数额不断增多的原因
  1. 国家对于教育拨款投放不足、投放不平衡是根本原因
  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我国教育经费拨款应占国民生产总值(GDP)4%,但近十年的数据表明,我国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额逐年提升,但距离GDP4%的目标依然差距很大。教育经费拨款不足的同时,投放不平衡是高校贷款激增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国家为了使高校加速发展,可以与发达国家教育接轨,重点扶持教育部直属高校建设,努力提升这些高校的软硬件实力。国家先后提出“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重点资金支持一批具备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名校建设。投放的不平衡使得普通高校获得的财政资金相比更有限,加重了高校资金供求矛盾。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加强资金监管力度,遏制高校腐败,财政资金越来越多的以专项的形式下拨,科研专项、修购专项等等都要求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国家以项目费形式拨款的做法确实从遏制腐败等角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干预了高校经费管理的自主性,并且专项拨款要求申请高校配套资金支持,这部分资金无疑要动用高校本已捉襟见肘的其他预算资金,加重了高校的财政资金困难,是造成高校负债经营、贷款经营的根本原因。
  2. 高校支出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间竞争加剧是内在原因
  扩招后伴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教职工人数、校舍规模、教学科研设备数量都要相应的随之提升,这都造成高校支出规模逐年加大,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高等学校事业支出为9508792.6万元,2008年增加为42389469.8万元,短短4年就增长了3.45倍。尤其是高校基建支出,伴随着教育部校银合作政策的解冻,实际上鼓励了高校向商业银行融资贷款,高校纷纷置地建房、大兴土木。教育究其根源也是服务的一种,服务就会在行业内产生竞争,就要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对于教育服务,由于国家、企业、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于教育服务的愈加重视,一场围绕着教育资源的争夺战也在悄然展开。高校纷纷不惜投入重金聘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加入自己的教育团队,提升学科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借以吸引高素质的毕业生及留学生。开辟新的市场也是高校竞争的常用做法,不断的增加学院学科数量,研究机构的数量,建立硕士点、博士点,争取最多的教育市场份额,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物质保障。
 3. 高校各级领导财务风险意识不足是主观原因
  我国高校经过一系列教育改革后,校长及其校长办公会有了极大的行政管理权,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经营思路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我国高校管理者(校长)不同于西方,不需要对投资人或董事会负责,而教育主管部门也不以财务业绩作为考核高校管理者的评价指标,并且校长们大多来自教学一线,由于学科突出贡献成为管理者,普遍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和风险意识,加之公立高校校长除了是学校的管理者之外,还相应有自己的行政级别和任职年限,这就很容易造成他们短视的为了提升业绩而漠视财务风险,自己任期花钱别人任期还钱的思想使他们主观上不会考虑未来学校的发展以及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作为学校的财务负责人(财务处处长)由于行政级别所限很难进入最高决策层,更不要讲提出反对意见,坚决执行办公会决议才是明哲保身的处事策略,因此,高校贷款金额就像滚雪球一样快速增长。教育专家霍华德.鲍恩认为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办学成绩卓越、声望显赫,为了追求这些看来富有成果的教育目标,高校所需的费用实际上是无止境的,无论开支多少也很难被认为已经足够。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