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业性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成本和效率为基础的新体制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也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效益更上一层楼。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法律意识,从管理中要效益
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强化财务监督,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是重要环节。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肩负起财务法制法规宣传的重任,对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财务人员进行财务法制宣传,宣传财会法规,税收政策,财务制度,强化法制观念,使大家懂法、执法、坚持按财务法制法规办事,坚决制止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保证财务监督有效地发挥作用。熟悉相关政策,多方提供咨询服务。依据国家的财政法规,结合事业单位发展与改革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事业单位发展相适应的财务规章制度,在制度中体现宽严、管放的政策。建立政策、制度信息库,围绕事业单位,多方收集各类政策、制度,将其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法规制度。提供财务信息和财务咨询服务,并根据政策的变化随时进行扩充与完善,为高校的发展与改革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及时编制财务报告,为事业单位决策者提供宏观服务信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通过微观的财务监督,注重发掘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事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从机制上、管理制度上深入思考,适时提出财务报告,充分发挥财务的宏观服务作用,为事业单位宏观管理、制定事业单位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加强网络财务,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根据国家财政部对财务电算化软件的要求,开发研究适应事业单位各种经济类型的财务软件。使其快、易、准地适用于事业单位。开发网络功能,尽快了解有关财务信息,并进行财务软件的培训服务及维护。现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监督,要求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透明度,完善健全其内部监督制度。一是要遵循合法性、规范性、科学性、适用性的原则,以保证内部财务监督制度更加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二是要按照《会计法》对单位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的基本规定,明确财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章、纪律要求,做到职权明确、程序规范、责任清楚,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二、实行事业单位财务公开,接受群众去监督
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事业单位财务公开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是全面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事业单位财务公开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是依法治国实行群众民主理财,提高经济效益和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事业单位财务公开的内容是真正实现公开的实质与核心,其公开的形式则是切实实行公开的载体和效果。因而,重视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公开的内容与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做法有,审核岗位加强对各种报销凭证的审核,审核凭证的合法性。报销凭证所附票据除金融机构、保险、航空、铁路等由国务院主管部门自行管理外,必须符合《发票管理办法》、《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的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发票一律套印税务机关的发票监制章,并附有防伪标记;收费票据套印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票据专用章。另外即使符合有关票据合法条件,但税务和财政部门已宣布作废的票据仍然不能作为报销凭证。审核凭证所附发票的行业性和版式。报销费用类别应与所附发票内容一致,发票开据内容应与所属行业一致,不能使用跨行业、跨种类票据,发票的版式要符合有关规定。审核凭证所附票据的真实性。审核票据的合理性。不能让报销人有机可乘。审核票据报销审批手续。正确签批报销票据是各级领导经济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必须要求审批人在各自所管理的业务范围和审批权限内对报销凭证进行审批。签署的意见必须明确表态,不得模棱两可,所签署的意见可认定为对该费用发生负责。因此,对意见的地方、签字笔迹、签字内容等均可列入审核范围。
三、强化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效率
事业单位财务电算化会计的档案管理主要是指,打印出的凭证、账簿、报表、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硬盘及其他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管理是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障,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维护的保证,是保证系统内数据安全与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的保证。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既定任务,保证系统内各种资源信息的安全与完整,应制定严密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包括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操作密码的严格管理,预防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帐簿,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等制度。与此同时加强日常使用管理,防止各种非法人员上机操作,为计算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机内程序和数据的安全。
总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确保国有资本的安全增值,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