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院财务和会计制度的适时推出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了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医院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全面落实医改要求,强调医院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强化了预算的管理与约束。一方面明确医院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均统一纳入预算管理,维护了预算的完整性,避免无预算的开支。规定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并明确了预算各个环节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另一方面要求医院要严格执行经批复的预算,并将预算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医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定期运用反映医院预算管理水平的预算执行率等指标将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发现偏差、查找原因,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预算整体目标的顺利完成。新制度还规定医院要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并将预算执行结果作为内部业务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进行挂钩。这样加强了预算执行中的约束力,避免因预算缺乏刚性、约束力不够而使医院的预算流于形式。
三、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成本管理是指医院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成本的活动。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将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单独章节,充分体现了成本核算对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新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指导性较强,对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合理界定医院收支分类,全面真实反映医院收支情况。1.新制度取消了“药品收入”、“药品支出”科目,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内统一核算,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改变 “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传统格局,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推进了医药分开的改革进程。2.严格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医院“管理费用”作为间接费用不再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中进行分摊,而是在会计报表中单列“管理费用”项目。便于对医院发生的间接费用进行评价和监督,强化对公立医院间接费用的控制管理。3.根据医院业务活动的需要,新制度在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统一核算口径,综合反映了医院开展科研、教学等主要工作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支出费用,从而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新制度规定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这样准确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及其新旧程度,客观地反映了医院资产的实际规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及效益情况,保证财务核算、分析数据的真实性。
六、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新制度明确规定:医院对应收及预付款项要加强管理,定期分析、及时清理。年终,医院可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应超过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的2%~4%。同时,允许从当年医疗收入的1‰-3‰中计提、专门用于支付医院购买医疗风险保险发生的支出或实际发生的医疗事故赔偿的资金,用于防范医院面临的各种风险。另外在负债和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控制,包括医院原则上不得借入非流动负债、医院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必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并按照有关规定报经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和财政部门批准,这些规定强化了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对防止重大决策失误,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七、完善医院财务报告体系。财务报告是反映医院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开展成果的总括性书面文件。新制度规定医院财务报告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业务收入支出明细表、财政补助收支明细情况表、基本建设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有关附表、会计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规范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医院的业务开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成本控制情况、负债管理情况、资产变动及利用情况、基本建设情况、绩效考评情况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同时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医院应通过相关指标对医院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各个报表、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整,让医院信息的使用者全面、及时了解、掌握医院的财务状况,为医院科学高效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及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新的医院财务和会计制度的实行进一步落实了医改有关精神,有利于推动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严格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预算约束和成本控制,规范业务活动,促使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推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进程,并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