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过程,从而也形成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回顾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1978-1983年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体制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农村改革为重点,其特点是原有城市的吸纳和新建城市的转化速度都比较高,恢复性的先进城后城建的发展模式占主导地位。
(二)1984-1992年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阶段
这一阶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其特点是名城市发展比较缓慢,新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小城市快速发展占主导地位。
(三)1992-1998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推动城镇化阶段
这一阶段以初步和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点,其特点是开发区迅速崛起、房地产开发起步提速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大大加快了城镇化步伐,并提升城镇化竞争力及其质量。
(四)1998-2001年为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城镇化阶段
这一阶段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为重点,其特点是由小城镇大问题转向小城镇大战略,再到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由1989年的城市化方针转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的城市化方针。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资本的缺失
(一)农村多元化的社会资本趋向于单一,开始逐步弱化,甚至出现真空
在城镇化进程推进以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传统的社会资本,这种传统社会资本镶嵌在以传统“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等原则编织而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中,如礼俗、人情、宗法关系等,具有先赋性、同质性和封闭性的特征。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改变了农村的居住环境,社区的格局减少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信任,使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资本开始逐步弱化,但现代公民意义上的社会资本由于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没有及时构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真空的现象。
(二)城镇化进程中民间组织发展滞后,加重了社会资本缺失的程度
农村中由于传统的社会资本相对比较丰富,因此,为民间组织的孕育提供了空间,不仅存在着村委会这样的政府组织,而且还有村民自发组织的一些以家庭、宗族或邻里之间形成的经济或文化组织,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相比城市而言,由于城市中的社会资本原本就匮乏,加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在逐步下降,彼此之间更加缺乏了解,因此,公共参与度比较低,这种情况,本来就不利于民间组织的发展。但城镇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不仅改变了原有农村的社会资本结构,而且民间组织发展滞后,使迅速转变为城镇居民的农村居民一下难以适应。最终加重了社会资本缺失的程度。
(三)社会资本中的信任机制弱化,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增强
中国乡村中主要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个人深深地嵌入于血缘与地缘共同体中,因此家族宗族参与网络内的信任类型主要是一种自然信任、深度信任、人格信任、情感信任,使得个人对他人的信任呈现出一种特殊主义的取向。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打破了原来乡村建立了血缘、地缘关系上的信任机制,而现代公民意义上的建立在权利与义务基础上的信任机制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之下,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增强。
三、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社会资本的重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原有的社会资本逐步的缺失,鉴于此种情况,重新构筑社会资本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完善城镇的法治。城镇化进程中,社会资本缺失严重的就是社会的信任和建立起来的城市的社区民主自治。城市社区自治需要法律。居民自治是城市居民以居住社区为单位,以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为主要载体,围绕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而进行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活动。同农村村民自治一样,城市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也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但具体形式有所不同。如居民委员会主任选举有三种合法形式:一是直接提名选举;二是户代表选举;三是居民小组代表选举。以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起点,城市社区居委会普遍进行了五次以上的选举。
第二,要加强城镇中的民间组织和社区活动建设。农村城镇化后,原来以村为单位的民间组织和活动被社区所取代,因此,要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活动建设,从而提升居民的社区参与度。对中国党和政府来讲,要适时改革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的态势,改变党政部门包办代替社团组织的做法,保障各种社团组织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利益代表性,使公民能够在适合自己兴趣爱好、体现自己个性特长的社会公共空间中参政议政,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学习和积聚对他人的信任、对规范的尊重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
第三,培养被城镇化居民的公共参与意识。公民参与是社会资本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公民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政治合作。从目前情况来看,被城镇化的居民的公共参与意识还不强,水平还不高,并且参与的相关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尤其在社会资本相对匮乏的社区,这种情况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社区要在不断完善相关参与机制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来源于华人华侨经济技术网.
[2]唐朝.推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初探[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02).
[3]林怀艺.社会资本之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兼论中国“社会资本”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J].理论探讨,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