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变动趋势的直观判断
无论是从经济增长核算理论,还是从奥肯定律,我们都可以得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正的互动机制。但是在我国二者变动的速率在很多时期存在差异,所以就业弹性经常会发生变化。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动趋势到底怎样,学术界存在很多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就业弹性在下降。张车伟、蔡昉(2002)、张本波(2005)、赵建国(2003)等学者认为,从1978年开始,80年代的就业弹性水平较高,从90年代开始,就业弹性系数开始逐渐下降,并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龚玉泉、袁志刚(2002)也指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呈现出较强的非一致性,即“一方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逐步下降,失业和下岗人员逐渐增多。”另一种观点认为就业弹性先稳定后下降再回升。这种观点认为第一产业表现为就业弹性的高稳定水平,随着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过渡,就业弹性表现为稳定后的下降阶段,随着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当中的比重上升,就业弹性表现为由谷底的回升趋势。第三种观点认为大量统计数据显示的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表象”,极有可能是由于统计口径,以及隐性就业的存在,我国实际的就业弹性系数可能表现为震荡的特征(邓志旺、蔡晓帆、郑棣华,2005)。
从图1看,我国在90年代以前,无论是GDP,还是就业人数的变动趋势都较为平缓,我们推测,这个时期的就业弹性可能比较大。但90年代之后,GDP的增长幅度要明显的大于就业的增加的幅度,二者之间的斜率差异表现的十分明显,从直观上的判断,这个时期的就业弹性会逐渐下降。实际情况是否这样?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变化过程中,每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的变动模式是否会出现差异?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分析进行回答。
图1 我国的GDP与就业量(1978-2009年)
数据来源:1979-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弹性的计算
为了验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的直观判断结果,需要计算出这段时期的就业弹性的值。
按照就业弹性的定义,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分别计算1978~2009年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然后据此计算每天的就业弹性。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1978~2009年的我国就业弹性的计算
数据来源:表中的GDP与就业人数来自1979-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增长率与就业弹性计算得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变化的情况。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业弹性逐年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就业弹性开始下降,除了1990年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变动造成就业弹性值异常之外,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就业弹性开始大幅度下降,最低时仅仅为0.0266。虽然在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后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造成就业弹性短期升高,但之后又降到很低的水平。这种变动趋势与本文第一部分直观感受的结果大致相符。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产业就业弹性的实证估算
对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进行实证估算,是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使用Eviews软件对“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从总量及三次产业角度,分时间段估算出大致的就业弹性,并对总量及不同产业在不同时间段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分析,从而推测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动趋势。
(一)相关变量数据的计算
分产业就业弹性的计算仍然按照上一节的方法,为不同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与相对应产业产值增长率的比值。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1978~2009年我国整体经济与三次产业的GDP和就业人数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1979~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计算结果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保留小数点以后两位数字。)
(二)建立模型
将对总量及不同产业在不同时间段的就业弹性进行估算,时间段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8,1999~2009,因此,需要建立8个回归方程,分别是:
其中y位每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χ位每一产业产值的增长率,β代表总量及产业的就业弹性,ε代表随机误差项,反映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下标分别代表总量及不同的产业及其对应的时间段,例如y01代表总量在第一个时间段(1978年~1998年)就业人数的增长率,y32代表第三产业在第二个时间段(1999年~2009年)就业人数的增长率。
运用Eviews软件对每一个模型分别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的就业弹性结果见表3。
表3 计量模型回归的就业弹性
(三)结果分析
由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总的就业弹性由1978~1998年的0.119857下降到了1999年~2009年间的0.016781,并且这个下降幅度总的来说比较大。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存在下降,1978~1998年间,第一产业的产值每上升1个百分点就能够带来0.539772个就业量的增加,第一产业对就业量的吸纳在三大产业当中占主导地位,而到了1999~2009年间,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不但下降,并且弹性值下降为负值,也就是说第一产业不再吸纳劳动力,并且表现为不断“释放”隐性失业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在1978~1998年间的就业弹性较小,但是总的来说第二产业仍能吸纳一部分劳动力,表现为第二产业的产值每上升1%就会扩大对就业的需求0.149095个单位,到了1999~2009年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就业弹性上升到0.474714,成为带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在第一阶段的就业弹性在三大产业当中是最小的,产值增长1%仅能够拉动就业增长0.065108个单位,而在1999年~2009年间,第三产业表现出比第一阶段对就业量的吸纳能力上升的潜质,但是这个增长比较微小,仅有0.03个单位,并且第三产业还远没有成为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导力量,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可以成为推动我国就业弹性向上运动的主要动力。
总的来说,从我国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总的就业弹性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不断释放“隐性失业”的就业人口,表现为其弹性不断下降,并且其数值为负增长。第二产业逐渐替代第一产业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导力量,但是随着第二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导向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的供给严重超过对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就业弹性的下降。而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的拉动力就要靠第三产业,尽管在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其就业弹性相对水平较低,但是第三产业在我国仍有不断发展的空间,并且其就业弹性在现阶段显示出微小的增长,这意味着我国的就业弹性仍然有不断上升的空间。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